这部开年王炸日剧,戳破中年女性面对丈夫出轨的隐忍与欲望!

1024影视 日本明星 2025-02-07 09:56 1

摘要:1979年的日本,生活着这样一个大家庭:老父老母都差不多七十岁左右,他们有四个女儿,最大的快五十了,最小的应该还不到三十。某天,女儿们忽然发现,老父亲竟然多年来一直在外面有情人,正当她们寻思着如何对母亲隐瞒这个秘密时,却发现母亲其实早就知道了父亲出轨的事实,但

1979年的日本,生活着这样一个大家庭:老父老母都差不多七十岁左右,他们有四个女儿,最大的快五十了,最小的应该还不到三十。某天,女儿们忽然发现,老父亲竟然多年来一直在外面有情人,正当她们寻思着如何对母亲隐瞒这个秘密时,却发现母亲其实早就知道了父亲出轨的事实,但表面上却一派云淡风轻,若无其事。

《宛如阿修罗》

而这四个女儿,各自也都有感情上的麻烦事要处理。大姐是个寡妇,平时靠在酒店打理花道为生,长期与已婚的酒店老板偷情,直到老板妻子找上门来。二姐是家庭主妇,感觉丈夫也在出轨,对象很可能就是那个公司秘书,但她的态度和母亲如出一辙,也是默默隐忍不去拆穿。

三姐是图书馆管理员,性格古板保守,三十多岁了还一直没对象,后来和一个在外人看来性格窝囊的废柴男擦出了火花。小妹在咖啡店当服务员,和一个落魄拳击手同居后,生活就完全以男友为重心,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

以上,就是《宛如阿修罗》的主要情节线。这个故事紧紧围绕着两代人的家庭日常,着重表现四姐妹各自的情感观念与抉择,家庭成了修罗场,不断上演着一连串茶杯风波。

就是这样一个集合了出轨、偷情、姐妹互撕,表面看似俗套狗血的故事,在日本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它是日本国民女作家向田邦子的编剧代表作,1979年拍成电视剧在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大受欢迎,成为一代日本人的荧屏回忆。

2003年,名导森田芳光又将其翻拍成了电影版,四姐妹的角色分别由大竹忍、黑木瞳、深津绘里、深田恭子饰演,也很成功,后来已然跻身日本影史经典。

《宛如阿修罗》

现在,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当今日本影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导演是枝裕和,决定再度翻拍这个剧本,而且要高度忠实于原作,拍成七集网剧。为此,他召集了一大批明星,组成了超豪华的演员阵容。饰演四姐妹的四位女主角,囊括了日娱不同世代的代表性女演员——宫泽理惠、尾野真千子、苍井优、广濑铃;为她们作配的男演员也都是大熟脸——本木雅弘、松田龙平、内野圣阳。这样的班底,明摆着就是要续写这个IP的神话,再造一出新经典。

结果却可能是是枝裕和没有预料到的。剧集上线后,立刻引发了一场价值观上的争议,观众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尽管看过的观众普遍承认,这部剧在制作上可谓精良,是枝裕和的导演功力也未褪色,但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放在现在看,显得太过时落伍了。

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女性观众而言,她们普遍难以理解,剧中的女性角色为何都要整天围着男人转,把男性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哪怕受了委屈也要隐忍不发,默默内耗,对男人的出轨行为无限宽容,这样不是活得太憋屈了吗?作为2025年的观众,看这种封建裹脚布故事意义究竟何在?

同时,也有不少观众认为,任何作品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去评判。既然这个故事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它发生在1979年,那里面所有的人物言行就都合情合理了,因为那个年代的男女关系就是这样的。如果按照“三观党”的标准去评判文艺作品,那绝大部分经典都会立刻崩塌。

就像前不久网上风行一时的“老登文艺大批判”,几乎把所有的经典电影都批倒批臭了,曾经的超高分神作现在纷纷被集体打一星,这样的狂飙突进是合理的吗?难道那些作品的价值真的就不堪一击吗?

《宛如阿修罗》

抛下双方辩友的观点,我又翻开了向田邦子的原著,一边看书一边看新版的剧集,试图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部作品,然后很快我就被吸引进去了,并且理解了这部剧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也理解了是枝裕和为何多年之后还执着于翻拍这部作品。如果仅仅只是出轨偷情这些噱头,那肯定入不了大导演的法眼。原著的可贵之处在于,里面遍布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细节,会很自然地融入剧情,编织成妙趣横生的台词。

比如姐妹们一起回老家,一起吃一种名为“镜饼”的点心,看到有块镜饼裂开,那些纹路让她们联想到母亲的脚后跟,小时候她们经常看到母亲的脚底皲裂,就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她们还回忆起妈妈脱袜子的声音——“脚上皲裂的死皮刮着布袜,那种难以形容的刺啦刺啦的声音”。为什么妈妈的脚老是裂开呢?因为那时候日子太苦了,物资匮乏,有营养的食物都给老公和孩子吃了,自己只能天天喝稀粥。

就在姐妹们的阵阵说笑中,母亲为这个家庭所做出的牺牲一下子就被轻巧地呈现出来。再联想到父亲出轨,母亲的隐忍,就更是让人叹息。

《宛如阿修罗》

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是母亲去世后,四姐妹回老屋分配母亲的遗物,这时从和服里面忽然掉落出几张春宫画,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然后反应过来,那都是父母结婚时,母亲娘家送给她的陪嫁品,相当于那个年代的性教育材料。姐妹们从来不会把母亲和“性”联系起来,更想不到母亲会私藏这些画。保守的三姐直呼受不了,要把画丢掉,相对开明的大姐却觉得,这正是妈妈的可爱之处。

最后,和母亲处境最相似的二姐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只看到了那个整天都在洗衣服、淘米、缝衣服,辛苦操劳的妈妈,却对那个十九岁带着这些陪嫁进这个家,然后把这些东西在衣柜底下压了一辈子的妈妈一无所知。”

《宛如阿修罗》

类似于脚后跟和春宫画这样的细节,在剧本里俯拾即是。是枝裕和此次翻拍也确实忠实于原作,原作中几乎95%的内容都得到了准确的还原。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那个年代的女性都是怎么生活的,她们的所思所想,她们被压抑的欲望,她们的付出与牺牲,她们的痛苦与无奈。东亚三国的家庭结构和文化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细节应该也可以得到中国观众的共鸣,想到自己的老母亲,她们一路都是怎么过来的。

当然我也理解那些批评此剧过时落伍的观众,她们想看的是独立自主的新女性,认为那些陈旧观念都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不应该再翻出来细细摩挲。就算要呈现,也应该带以批判的眼光,明确告诉观众,这样不对,现在的女性千万不要学她们了,不要再委屈自己了。2003年森田芳光导演的电影版之所以能获得普遍好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那个版本是用幽默嘲讽的态度讲述这个故事,能明显感觉到主创对那些观念是不认同的。

但如果你是是枝裕和的影迷,应该就知道,他的电影向来都以平实细腻取胜。他总是以温柔的眼光看待一切事情,不管是好的坏的,他都一概平视,很少直接表露出批判的态度。他的电影里有很多有魅力的女性角色,但他从不让角色高喊女权口号,顶多就是不经意间消解掉男性的一些坚硬外壳。

比如树木希林在《比海更深》中对儿子说:“为什么男人都不会珍惜当下呢,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幸福这种东西啊,要是不放弃些什么,就得不到呢。”

《比海更深》

而且是枝裕和是个很爱怀旧的导演,用影像还原旧日时光是他的乐趣所在。他曾说过,之所以经常与树木希林合作,就因为树木希林很像自己的母亲,他想要在电影中再现母亲的样子。所以他选择翻拍《宛如阿修罗》,原因再明显不过。1979年,那就是他的少年时光啊。他就要借着这个机会,尽情怀旧一把,复刻少年时的那些风俗、物件、家庭活动、人际关系。而向田邦子的剧本,和他的创作理念也不谋而合,那就是温柔观察,不做褒贬,尽量去理解每一个人。

《宛如阿修罗》

剧中的角色,不管男性女性,都是立体而生动的。男性都不是脸谱化的那种直男癌,老父亲对女儿们一直都很疼爱,总是在女儿陷入困境时及时出现表示支持,或是直接给钱,或是好言安慰。四姐妹性格都不一样,优缺点都很明显,相互之间会经常吵闹拌嘴,但出了事也会彼此扶持。而且剧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表现这群女性的弱势地位和负面情绪。

老母亲和二女儿之所以对伴侣的出轨百般隐忍,因为她们都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一旦失去丈夫也就没了生活来源。面对出轨,她们只能忍受,没有别的办法。但那些愤怒和嫉妒情绪依然需要一个出口,于是她们会时不时在独处时砸东西泄愤,老母亲还曾偷偷给报社投稿,表达自己的委屈。

《宛如阿修罗》

“难道女人的幸福便是隐忍维持死水一般的生活?”这句话在剧中反复出现,证明这群女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允许她们挣脱束缚,所有的社会文化都在规训她们安于现状。男女的不平等,是一种系统的结构性困境,并不是靠男人良心发现,或者女人觉醒自强,就能彻底改变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在四十年后,让我们终于有了改变的路径。

其实只要把评判视角放到1979年那个时间维度,你就会发现,这部剧在当年不但丝毫不落伍,反而有很多先锋之处。比如它鲜明的女性视角,整部剧都在讲女人的所思所想,而且都很贴切,因为编剧本人就是女性。它还全方位表现女性的各种情绪,包括负面情绪。

片名中的“阿修罗”,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表面上平和有礼,其实内心却潜藏着愤怒、嫉妒、怨恨,随时可能掀起一场风暴。这在那个女性只被允许展现贤妻良母一面的时代,也是很有开创性的。还有前面讲过的,老母亲私藏的春宫画,展现女性压抑的性欲,当然就更是先锋大胆了。

《宛如阿修罗》

我还想着重讲一下三女儿泷子,这是剧中很特别的一个女性形象。她从小成绩就挺好,长大后进入图书馆当管理员,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不用依靠男性。她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当时的社会有点格格不入,不那么讨人喜欢,别人都觉得她脾气古怪,死板难交流,就像个书呆子。她到三十多岁还没结婚,可以想象这在当年要承受多大压力。

但她还是不紧不慢地生活着,直到遇见胜又,这个男人完全不符合传统男性气质,性格软弱,笨手笨脚,总是精神紧张,工作也不是很体面。但是当这一对开始交往,就成为剧中最甜的一对CP。胜又对泷子发自内心的尊重,那种可爱的笨拙,让人看得忍不住会发出姨母笑。

尤其新版里的老三泷子是苍井优饰演,胜又是松田龙平饰演,这两位观众缘一向就好,把这一对恋人表现得清新可喜,格外显眼。这种独立女性与小男人的搭配,在当年是异类,现在却大受推崇。这又不得不让人佩服向田邦子的远见卓识,能够塑造出这么一对超前于当时社会的人物形象。

之前我已久仰向田邦子的大名,听说她被称为“大和民族的张爱玲”,但我看了《宛如阿修罗》这本书,却发现她跟张爱玲一点都不像。张爱玲骨子里透着一股凉意,对世事一眼看透然后冷眼旁观,文笔又极尽华丽精雕细刻。向田邦子在《宛如阿修罗》中的文字,却是非常的简约利落,几乎只保留了人物动作和对话,简直就是现成的剧本。

作者在这个故事中灌注的气质,则是热气腾腾的,虽然其中也不乏世事洞明的犀利,但总的来说,还是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尽管有那么多麻烦但还是愿意用力地活着,用力地感受,用力地与人产生连接。

作家向田邦子

看了一些向田邦子的生平资料,发现她的经历和作品有很多重合之处,而且比作品更复杂。比如她父亲也曾长期出轨,还不像剧里那么善待女儿,而是举止粗暴,动不动打骂,给她造成过很多童年阴影。但她后来还是选择与父亲和解,甚至在父亲去世后专门写书怀念父亲。因为父亲不管家里,她很小年纪就要帮母亲挑起家庭重担,照顾弟弟妹妹,为此牺牲了很多时间精力,只能和家人同住,根本没时间恋爱结婚。后来她结识了一个摄影师,对方已经结婚,身体还不好,但她还是陷入这段不伦之恋,定期去见这个男人,给他做饭。他们交往了将近十年,后来这个男人不堪忍受病痛自杀了。

已经35岁的向田邦子,终于决定离家独自生活。她的事业在那段时间蒸蒸日上,成为日剧界的初代王牌大编剧,写出了数不胜数的热门剧本。她对生活投入满腔热情,爱做饭,爱猫咪,爱旅行。1981年,在台湾旅行的途中,因为飞机失事,向田邦子不幸罹难,时年52岁。

向田邦子的一生,既有保守的一面,比如以家庭为重,仰视父权,自我牺牲;也有先进的一面,比如追求事业,一生不婚,独立自主。她是个复杂的人,而且接受这复杂,也愿意创作出复杂的人物。

《宛如阿修罗》

其实所有人都会有自身难以消解的矛盾吧,都会有两面性,会进退失据,会左右为难。比起那些按照所谓先进教条塑造的完美纸片人,我还是更愿意看那些不完美、有破绽、有局限性的角色,因为只有这样才真实,才生动,才是活生生的人啊。

这部《宛如阿修罗》,你可能会看得憋屈,会觉得没有那些爽剧看得过瘾,但如果由此能走进妈妈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与她们多一点点精神连接,这部剧的存在意义也就成立了。批判发泄是一种价值,温柔冷静地呈现也是。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