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郎大叔回归,一个人吃饭又不尴尬了

1024影视 日本明星 2025-04-29 21:24 2

摘要:穿着一身西装,手拿公文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在餐厅里,他正襟危坐,有板有眼地把饭菜送入嘴里,吃得干干净净。他喃喃自语,仔细打量每种酱料和配菜,连一颗米饭也不肯放过。

作者 | 远游

编辑 | 阿树

他总是独自一人。

穿着一身西装,手拿公文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在餐厅里,他正襟危坐,有板有眼地把饭菜送入嘴里,吃得干干净净。他喃喃自语,仔细打量每种酱料和配菜,连一颗米饭也不肯放过。

在东京电视台的深夜时段,井之头五郎的“一人食”,就这样持续了13年,成就了近些年日本最成功的文化IP——《孤独的美食家》。

现在,五郎从小荧屏走向了大银幕。

今年4月18日,剧场版《孤独的美食家》在中国大陆上映。片中,五郎穿着十年同一日的西装,走出了日本国门,从日本吃到了巴黎,又阴差阳错漂泊到韩国的一个外岛,在那里享用了当地海产做的饭和汤。从欧洲街头到遭遇暴风雨在韩国搁浅,即便面临生命威胁,五郎叔还是坚持自己最后的尊严——好好吃一顿饭。

五郎从日本吃到了巴黎/《孤独的美食家》剧场版剧照

只是,他太阳穴的青筋更加明显了,吞咽食物也更显吃力了。

在日本,“一人食”既是美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东京,这座号称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居住密度也是世界第一。五郎以一身职场男人的经典行头,出入各种餐厅独自吃饭,屏蔽掉都市喧嚣和职场班味,讲出了无数打工人灵魂深处的脆弱与渴望: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人类走向异化和孤独的过程,在熙攘的人群中找回自我,食物可能是不可多得的慰藉。

从这个角度看,“一人食”,既是现代大都市必然的生活景观,也是人们试图疗愈自我的途径,这正是《孤独的美食家》能打动全世界观众的原因。

从“饮食男女”到“一人食”

在绝大部分影视作品中,饮食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投射。华语圈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李安导演的电影《饮食男女》。片中,居住在台北眷村老年男人,是圆山饭店的大厨。跟两女儿的关系,也就靠日常给她们熬制菜式来维系。煎炒焖炖之间,无不通往人情世故。电影开始那几分钟的烹饪片段,正是为后来的复杂人际关系作铺垫。

日剧《深夜食堂》,每一集的内容与其说是介绍居酒屋的小菜菜式,不如说是居酒屋老板每晚遭遇三教九流的浮世绘。

同样是深夜节目,《孤独的美食家》却有一种独特的视角:从头到尾,主角只是独自一人享用美食。每到一个新的店,他故意跟其他人保持距离,跟店员点好菜后,就完全退回自己的世界。

食物端上来,店员说完“请慢用”,他的内心独白就开始了:“这是何等的美景!海上的绝美套餐!”“肉好厚好软,好绝。”“室外风雨室内寂,鱼杂浓汤沁心脾。”

五郎独自一人享用美食/《孤独的美食家》剧照

随着五郎越吃越多,他的独白语言,也开始变得拟人化。几种味觉在他的口腔中,仿佛开始了一场战争:“吃着吃着就陷入了酱汁、金目鲷和米饭的沼泽里。简直无法自拔。”“完全把我征服了。”到了快吃完的冲刺阶段,音乐节奏变得激昂起来,米饭伴随着食物和酱汁,通通被塞进了嘴里:“我的身体变成了大海,变成了田野。鱼!现在我就是人形的鱼市场。”

随着所有食物下肚,五郎长叹一口气。他喝下了店里剩下的那杯冰水,也就意味着这一集节目结束了。

如此套路,从2012年开始,重复至今,几乎一成不变,非但没有让观众感到厌倦,IP品牌反而越来越响亮。

正在上映的剧场版,实际上也是几个类似场景的拼接:五郎一个人从巴黎的老牌餐厅,吃到了韩国海岛上的蘑菇盖饭,最后又在东京吃了失传已久的拉面。

五郎在巴黎的老牌餐厅/《孤独的美食家》剧场版剧照

《孤独的美食家》的套路,也带出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一人食。跟过去强调食物之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不同, “一人食”是留给内心世界的独角戏,是用食物来面对孤独、治愈自我。

只剩下吃饭时光

香港影评家何故跟我说:“在日本这叫‘治愈系’,给人‘歇一下’和抽离的机会。当人们加班或者陪完老板回到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看(这样的深夜剧集)是很有共鸣的。”

东京有着庞杂的地铁系统,从早上6点多,到接近尾班车的深夜12点,五郎那样的西装男,从不绝迹。

这是一身典型的日本职场打扮:头发必须整齐地划出界线,黑色西装里必须是白色衬衣,领带不能纯黑,但也不能是鲜艳的颜色。修身的西裤和皮鞋,也必须是灰色色系。用日式英语来说,这一身行头就是典型的“salaryman”(工薪族)打扮。

实际上,作为单打独斗的进口杂货商,五郎没必要穿这一身“salaryman”行头。在电影版里,即使是遭遇风暴搁浅,被风浪抛到海滩上,他也依然尝试保持这种“salaryman”的外壳。湿透的白衬衣和西裤,仿佛是这位落魄大叔的最后尊严。

即便被抛到海滩上,他还保留着这一身行头/《孤独的美食家》剧场版剧照

一身上班族的打扮,又满大街找吃食,颇有过于墨守成规的喜感,但也正是日本职场男人的真实写照。

在规矩繁多的日本社会,“salaryman”也面临自己圈子的规训。打扮是其一,回到工作场所也要遵从一大堆不成文的规矩:下班不能比上司早,明面上是9点开始打卡,但实际上要早到一个小时,为工作“做准备”。一天下来,大部分的时间,除了贡献给工作本身,便是应付各种人情世故。

此时,独自吃上一顿饭,是为数不多能独处的机会。《孤独的美食家》,便瞄准了那些渴望独处时光的职场客。正如每一集开场的那句旁白:“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的那一瞬间,他随心所欲,重获自由。”

公开为“孤独用餐”摇旗呐喊,《孤独的美食家》可以说是第一个。

《孤独的美食家》第一季剧照

曾几何时,一人用餐是颇为尴尬的事情。在学校饭堂里,孤零零吃饭的学生,会被认为是不合群或者被孤立的“另类”。

在20世纪初的美国,独自在高档餐厅吃饭的女性,会被认为是抱着其他目的的“揽客者”。在当时,甚至有更加极端的餐厅,不欢迎女性在没有男性的陪伴下消费,因为当时大部分的女性没有在高档餐厅独自消费的能力。

2008年,美国摄影师Jerry Hsu开了一个名为“Table for One”的博客,专门拍摄在各色餐厅独自用餐的食客。有评论质疑摄影师,称他在情人节或者其他重大节日拍到的孤独食客,也许会在网络上遭到嘲笑。

Jerry Hsu拍摄的食客

今年,有美国媒体做了一项调查,询问受访者独自用餐的遭遇。一名经常在纽约用餐的律师这样回答:“当你一个人走进餐厅,老板或者老板娘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个人?’的表情。”

不少餐厅的老板认为,餐厅的桌子,多数是给俩人或以上客人使用。如果餐厅太多单人食客,那利润会很惨淡。在许多餐厅,也很难找到适合一个人吃的菜品。

单挑合群文化

如今,人们慢慢接受独自用餐的消费方式,但在一些群体性的就餐场合,不少人还是会介意旁人审视自己的尴尬目光。

实际上,从整个世界范围的维度看,“独自吃饭”在过去几年正在成为潮流。根据美国订餐平台Open Table的数据,从2019年开始,单人订座的数量增加了64%。在疫情过去后的两年,单人订座的数量上升了20%。

“世界幸福指数”的数据则指明,从21世纪初到如今,美国人“一人食”的数量在20年间上升了53%。25岁以下年轻人群体的“一人食”现象,增加了80%。

“孤僻的人,只会选择躲在家里。敢一个人到外面用餐的人,都是有自信心的。”美国加州心理学研究者Bella DePaulo这样认为。如何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下,还能一个人吃得自得其乐,也是一种心理考验。

在《孤独的美食家》中,五郎独自闯荡居酒屋,也算是对日本乃至东亚社会“合群文化“的单挑行为。要知道,居酒屋是日式企业在工余时间用来“团建”的场所。下级讨好上司,平级之间相互熟络,都是靠居酒屋里的卖醉献丑。在这种场合里,食物只是点缀,清酒杯和啤酒杯的职场权力,才是主角。

五郎独自闯荡居酒屋也算是对“合群文化“的单挑行为/《孤独的美食家》第一季剧照

五郎拉开居酒屋那一刻,反差就出现了:职场应酬?跟客人自来熟?见鬼去吧!

一身职场打扮,店里的老板和食客会先入为主:此人又是一个满嘴客套话的油腻“salaryman”。“我不要酒,只要乌龙茶。”五郎开口一句话,让在场人士哗然。

“居然有来居酒屋不喝酒的人?”旁边的男人看不过去了。

接下来,五郎就跟居酒屋里的配角——食物,上演一场独角戏。

五郎与食物的独角戏/《孤独的美食家》剧照

被称作“烧鸟”的烤鸡、烤牛舌,各色关东煮,才是五郎闯荡居酒屋的真正目的。当旁人满身酒气东倒西歪地结束一天时,唯一保持清醒的五郎走出居酒屋,仿佛也在宣告自己用“一人食”的方式“战胜”了旁人的偏见。

如果说,法国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男主角,是通过一块玛德琳饼干的童年味道,跟自己达成了和解,那么,《孤独的美食家》则通过每天上演的“一人食”独角戏,给自己在拥挤而狭窄的都市丛林中,找到了舒缓灵魂的治愈配方。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