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人评出9.1分,这部世纪神作我们也能看了

1024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2:32 1

摘要:2022年11月OpenAI推出的ChatGPT,凭借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够进行流畅的对话、撰写邮件、创作故事、回答问题等,在短短5天内就获得了超过100万的注册用户,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如今我们生存的时代,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2022年11月OpenAI推出的ChatGPT,凭借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够进行流畅的对话、撰写邮件、创作故事、回答问题等,在短短5天内就获得了超过100万的注册用户,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而今年年初横空出世的Deepseek更是惊爆整个中文网络。

可以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全面开启。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它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然而,面对如此高速的发展,人们也不免担忧:AI的持续发展是否会带来巨大的隐患,甚至超越人类并取代人类?

这引发了关于技术是否可以取代人类以及人类在信息时代被技术裹挟的进化是否是一种异化的深入争论。

然而有这样一部超前的作品,早在将近30年前就已经将这种思考带入到了作品之中,恰好在当下我们还有幸在影院欣赏到它的震撼。

攻壳机动队

攻殻機動隊

编剧: 伊藤和典 / 士郎正宗
主演: 田中敦子 / 大塚明夫 / 山寺宏一 / 大木民夫 / 家弓家正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动画
上映日期: 2025-05-10(中国大陆) / 1995-11-18(日本)
片长: 83分钟

三十年前,押井守执导的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横空出世。

这部改编自士郎正宗同名漫画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赛博朋克美学、深刻的哲学思辨以及对后人类时代的超前想象,奠定了其在世界动画史乃至电影史上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经典。

《攻壳机动队》构建了一个极具赛博朋克风格的未来世界。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29年的近未来,全世界被庞大的信息网络连为一体,人类的组织器官均可被机械改造,科技高度发达,但与此同时,社会却呈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这里既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又有狭窄拥挤、污水横流的贫民窟,摩天大楼上闪烁着五光十色的霓虹广告,而下方的街道却充满了杂乱无章的电线与垃圾,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着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分裂。

在视觉特效方面,虽然不及《阿基拉》变态般的一拍一,但《攻壳机动队》同样堪称经典。制作团队大胆采用数字化技术DGA——即将传统赛璐珞动画与CGI结合。

美术指导小仓宏昌开发的独特光影系统,将光源效果直接绘制在赛璐璐上,为影片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光影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赛博朋克世界的冷峻与神秘感。

此外,影片的配乐更是将本片拖到了一个“必须去影院观看的神作”片单中。川井宪次将日本雅乐元素与现代电子音效融合,创造出极具辨识度的音乐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谣》以保加利亚合唱为基底,混入工业噪音采样,巫女般的拖腔在电子合成器的变频处理下,既似机械重启的嗡鸣,又如数据洪流中的招魂仪式,重低音模拟液压机械的压迫感,高频电子音则化作神经接驳的刺痛,最终在能乐唱诵中完成素子机械躯壳的神格化。

这种将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科技元素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听觉体验,更从音乐层面深化了赛博朋克美学的内涵。

如果说赛博朋克美学是《攻壳机动队》的外在表皮,那么其深刻的哲学思辨则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影片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灵魂(Ghost)”与“躯壳(Shell)”。草薙素子作为主角,全身除了大脑外均被义体化,这使她的存在处在一种介于人类与机械之间的模糊地带。她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困惑与质疑:当记忆可以通过电子脑备份、意识可以在网络中上传下载时,“我”究竟是什么?是这具被机械改造后的身体,还是藏在其中无形的意识?

押井守也让素子在说出了这样的自白:

"人之所以为人,是由许多部分组合而成,别与他人的面容,属于自己的声音,睡醒时注视的手,回忆,对未来的想象,还有我电子脑所触及的资讯海洋,这一切造就了我,让我意识到自我,也让我困于自我。”

在《攻壳机动队》中,主人公草薙素子的自我认同危机贯穿始终。她的困惑源于灵与肉之间的割裂:

一方面,她的(意识、记忆)保持着人类的特质,但另一方面,她的肉(身体)却完全被机械替代。这种割裂让素子难以确认自我存在的真实性与唯一性。

影片中的“忒修斯之船”悖论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探讨。当一个人的身体部件被逐一替换为机械义体时,他是否还是原来的自己?这一问题在素子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她的大脑中储存着无数的记忆与信息,但这些记忆却可以通过电子脑被篡改或删除,这让她的自我认同变得极度脆弱。

她不断地追问自己:“我究竟是什么?是一堆机械零件组成的躯壳,还是藏在其中无形的意识?”这种对自我的怀疑与追问,正是影片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回应。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素子与傀儡师的融合似乎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

傀儡师作为一个完全由代码构成的人工智能,却在数据海洋中觉醒了自我意识,并向素子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一个生命体不是由有机物质构成,而是由代码和信息构成,它是否还能被称之为生命?”

两者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机械与生命的结合,而是一种全新的存在形态,这种存在不再依赖于单一的物理形态或记忆,而是基于“连接”与“流动”。

素子的意识在与傀儡师的融合中得以升华,她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躯壳,而是成为网络空间中自由流动的存在。

当素子与傀儡师的灵魂融为一体时,一种全新的存在形态诞生了——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也非完全的机械与代码,而是一种全新的、超越了物理形态的存在。

《攻壳机动队》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大胆的重新定义。在传统的认知中,生命往往与生物体的生理特征紧密相连,然而在影片构建的后人类时代,生命的定义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傀儡师作为影片中一个关键的人工智能角色,它的存在直接挑战了传统生命定义的边界。

傀儡师并非由生物细胞构成,而是一段在数据网络中自我演化出意识的程序代码,然而它却展现出与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情感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它能够对生命的本质、意义进行追问,并且渴望通过与素子的融合来实现一种全新的“繁衍”,这种繁衍并非生物意义上的生殖,而是信息与意识的重组与进化。

影片通过傀儡师的视角,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

生命的本质或许并非在于生物体的生理特征,而在于信息的流动与演化。

在信息时代,数据成为了一种新的“生命材料”,意识、记忆与情感都可以被编码为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存储与传输。

从这一角度来看,生命不再局限于生物体的局限,而是一种更加广阔的信息体存在。

《攻壳机动队》虽然是一部描绘未来世界的科幻动画,但我们俨然即将来到片中所描绘的2029,除却所谓的“赛博义体”的大面积普及,它所探讨的议题已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与影片中相似的挑战与困境。从AlphaGo击败人类顶尖围棋选手,到各类智能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

在《攻壳机动队》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在科技发展面前的脆弱与困惑,也看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不懈追问与探索。

如果你尚未看过这部经典之作,不妨借此上映的机会,走进影院,在《谣》那原始而又科幻的人声回响下,思辨未来。

来源:豆瓣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