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5 月,日本Netflix 宣布将于 7 月 15 日上线吉卜力工作室经典动画《萤火虫之墓》,以此纪念二战结束 80 周年。这部由高畑勋执导、1988 年上映的作品,成为首部登陆日本流媒体平台的吉卜力电影。与工作室一贯的温馨风格不同,它以残酷的战
吉卜力工作室电影《萤火虫之墓》中的节子
2025 年 5 月,日本Netflix 宣布将于 7 月 15 日上线吉卜力工作室经典动画《萤火虫之墓》,以此纪念二战结束 80 周年。这部由高畑勋执导、1988 年上映的作品,成为首部登陆日本流媒体平台的吉卜力电影。与工作室一贯的温馨风格不同,它以残酷的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兄妹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其深刻的反战内核,至今仍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
《萤火虫之墓》的原著小说由作家野坂昭如根据自身经历创作。1930 年出生的野坂,在二战期间经历了神户大空袭,这段痛苦记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1967 年,正值越战胶着之际,他的小说问世,书中对战争创伤的细腻刻画,不仅是个人经历的映射,更暗含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1988 年,高畑勋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动画中,空袭后的废墟、兄妹俩食不果腹的窘境、妹妹节子因营养不良离世的场景,每一帧都充满了对战争的血泪控诉。与吉卜力其他作品中常见的奇幻与温情不同,这部影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撕开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 —— 它不是英雄的史诗,而是普通人在战火中支离破碎的生存实录。
2024 年 9 月,《萤火虫之墓》率先在日本以外的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首周全球观看量达 150 万次(按总观看时长除以片长计算),位列非英语电影第七名。在英语国家的评论区,“不敢再看第二遍的杰作”“与俄乌、加沙局势产生共振” 等留言比比皆是。而在越南,这部影片的影响力更为惊人:上线首周排名第八,线下 200 家影院放映吸引超 8.4 万人次观影,创下老片放映的罕见纪录。
越南观众的强烈反响,与该国的历史记忆密不可分。越战期间的空袭创伤,通过祖辈的讲述代代相传,让年轻一代对片中 “空袭下的平民苦难” 产生了跨时空的共情。31 岁的越南博主 Man Thi Loan 表示,她从影片中看到了与祖辈描述的越战相似的伤痛,“战争是可怕的,和平最珍贵”—— 这种通过家庭记忆传承的反战意识,与野坂昭如创作时对 “战争疲惫感” 的刻画不谋而合。
在日本,《萤火虫之墓》曾于 2018 年高畑勋去世后在电视上播出,此后长期仅限于影院重映等小规模放映。此次 Netflix 将其引入流媒体平台,某种意义上是一次 “记忆的破圈”。正如 Netflix 日本内容部门负责人坂本和隆所说:“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观众,这部电影能成为传递‘记忆接力棒’的契机。”
在二战结束 80 周年的节点,当和平成为日常,战争的残酷性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时,《萤火虫之墓》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通过兄妹俩的悲剧,让观众看到战争如何碾碎最基本的生存权;它不喊口号,却用 “萤火虫象征生命短暂” 的隐喻,无声控诉着战争对人性的吞噬。这种 “以小见大” 的叙事,让反战主题超越了国别与时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警示。
吉卜力选择以《萤火虫之墓》作为首部登陆日本流媒体的作品,颇具深意。它打破了大众对 “吉卜力 = 温暖治愈” 的固有印象,却也揭示了一个事实: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在于描绘美好,更在于直面苦难。在全球多地冲突频发的当下,这部 35 年前的动画如同一只穿越时空的萤火虫,用微弱却坚定的光芒,照亮战争的伤痕,提醒世人:和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永远铭记伤痛才能守护的珍宝。
正如越南学者山本明弘所言,野坂昭如在创作时曾目睹日本因 “特需经济” 繁荣、却眼睁睁看着越南战火蔓延的矛盾,这种对战争的反思早已超越了国界。今天,当我们在屏幕前为兄妹的命运落泪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 “不再重复历史” 的誓言,成为跨越世代的共同行动。
来源:白开水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