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因 “预言” 2025 年 7 月 5 日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引发轩然大波。其在 2021 年出版的《我所看见的未来》中声称,日本南部海域将出现海底裂缝,引发超强海啸,导致三分之一国土沉没。随着预言日期临近,日本社交媒体陷入集体焦虑,甚至出
近日,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因 “预言” 2025 年 7 月 5 日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引发轩然大波。其在 2021 年出版的《我所看见的未来》中声称,日本南部海域将出现海底裂缝,引发超强海啸,导致三分之一国土沉没。随着预言日期临近,日本社交媒体陷入集体焦虑,甚至出现 “政府掩盖真相” 的阴谋论,赴日旅游人数大幅下降,部分航空公司已缩减航班。
日本民众因预言陷入恐慌
龙树谅自称从 1976 年开始记录梦境,其漫画中记载的 15 个 “预知梦” 据称已有 13 个应验。然而,这种 “超自然能力” 在科学面前不堪一击。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明确指出,当前全球地震活动处于 “平静期”,无任何物理指标支持 7 月 5 日的预言。国家地理院联合大学绘制的地震预测模型也否认了其科学依据。
值得玩味的是,龙树谅在新作《轨道修正》中改口称 “7 月 5 日并非什么都会发生的一天”,却未完全否认预言,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反而加剧了公众困惑。这让人联想到 2003 年日本《现代周刊》的 “地震预言”—— 尽管最终未成真,却引发了抢购潮和社会恐慌。
科学家否定地震预言
日本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 1100 个监测站实时捕捉 P 波与 S 波的时间差,平均为民众争取 8-15 秒逃生时间。2025 年鹿儿岛县发生的 911 次地震中,该系统提前 42 秒预警 5.5 级地震,有效减少了伤亡。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人选择相信 “梦境预言”。
这种认知偏差源于心理学中的 “可得性启发”—— 近期发生的灾害(如 2024 年能登半岛地震)会放大人们对风险的感知。京都大学教授山本浩二指出,漫画家的影响力与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结合,容易催生 “群体极化” 现象,导致谣言在同质群体中迅速发酵。
树谅在漫画中记录梦境
预言引发的连锁反应,暴露出日本社会对地震的深层焦虑。数据显示,日本防灾产品销量激增,部分居民甚至试图逃离岛屿。对此,日本政府启动三级应急机制:每小时更新地震数据、增派应急物资、开展心理干预。消防厅还推出 “灾害信息识别指南”,教公众通过 “查来源、看数据、问专家” 三招辨别谣言。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的观点值得深思:尽管地震预测仍是世界难题,但地应力监测等技术正在突破。而日本气象厅的表态始终坚定 —— 与其相信梦境,不如检查应急包、规划避难路线,这才是对生命真正的负责。
日本政府开展防灾应急工作
当龙树谅的 “预言” 最终沦为一场虚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学与迷信的博弈,更是信息时代如何守护理性的警示。正如日本防灾大臣所言:“防灾意识值得提倡,但恐慌毫无必要。” 在技术昌明的今天,真正的 “预言”,或许藏在每个家庭的应急准备中,藏在全社会对科学的敬畏里。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