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漫画家龙树谅曾因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预言“2011年3月将有大灾难”,与日本“3·11”大地震吻合而声名大噪。2021年,其作品复刻版《我所看见的未来完全版》新增灾难内容,书中记录了她梦到“2025年7月5日凌晨4时18分,菲律宾海域海底
7月4日开始,“日本末世预言”“日本将发生毁灭性地震”的消息,逐渐霸榜社交媒体平台。
日本漫画家龙树谅曾因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预言“2011年3月将有大灾难”,与日本“3·11”大地震吻合而声名大噪。2021年,其作品复刻版《我所看见的未来完全版》新增灾难内容,书中记录了她梦到“2025年7月5日凌晨4时18分,菲律宾海域海底爆炸引发百米海啸,吞噬日本三分之一国土”。
对此,日本气象厅和科学家多次驳斥辟谣,称其“毫无科学依据”,并指出当前技术仅能预警地震(提前数十秒),或评估长期概率(如南海海槽未来30年强震概率80%),但无法精确预测具体日期。
预言时间点已过,“毁灭性大地震”没有应验,仅日本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附近海域5日发生5.4级地震。经确认,岛上未有人员伤亡或建筑物倒塌的报告。
尽管如此,“预言”引发的恐慌情绪仍在日本蔓延并外溢。日本国内超市出现抢购潮,防灾包销量激增300%,羽田机场出现异常人流,日本气象厅网站因访问量暴涨一度崩溃。部分外国游客因恐惧撤离或推迟出行,鹿儿岛、熊本等冷门目的地航线被大幅削减,大阪世博会预估游客数量锐减。有日本专家预估,这次风波至少会对日本造成56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8.7亿元)的经济损失。(红星新闻7月6日报道)
从BBS时代,再到后来的贴吧时代,以至流媒体时代,灾害预报/预言都成为了一些用户吸引抓眼球的重要手段。
大量注册用户名,给出不同版本的灾害预言,地点则锁定灾害发生频率本身就很高的地区,一定会有“命中”的版本。
当然,日本漫画家龙树琼的漫画作品中的“预言”,不属于这种类型,而是纯粹的文艺创作。而作品中恰好出现了与现实灾害吻合的预言记录,因而被认为是对于未来的精准推演。
虽然,漫画家龙树琼自己已经多次否认过作品的预言性质,虽然日本气象厅和科学界不断驳斥坊间的很多传言,但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不再属于科学预报层面的问题了,而是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具有复杂性,一方面,一成不变的现实对于多数人都是乏味的,人们希望刺激,希望看到刺激,希望参与刺激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地震、台风等巨大灾害的可怖威力,又让人们潜意识感觉到危险性,希望洞察先机,从而规避风险。两种心理的交叠,使得人们对于类似于灾害预报、预言的话,哪怕是看上去纯属胡诌的版本,也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万一呢……”。
不仅如此,这种心理反应和行为选择,本质上还反映出人们在应对难以准确预报、准确规避的风险的问题上的机会主义态度。日本地震高发,台风等其他灾害频率也很高,但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想着规避风险,生活就没法正常进行下去了,或者说需要极大地限制自己的生活、工作、社交。
如果自己对于一些灾害传言,哪怕是谣言,也采取相应态度,对于自己的心理是个重要的安慰,意味着自己已经在想办法规避重大风险,这当然属于精神胜利法。但换来了非灾害期间的心理安宁。
人类进化过程中,就一直寻求各种认知模型、信息结构来确保获得确定性,逃避不确定性,上述态度当然也属于这种惯常的反应类型。
在完成自我安慰后,人们——准确来说是大多数人,并不会针对高频发生的灾害开展准备,也不会进行防灾减灾演练。
过去,一些知识分子和媒体热衷于宣传日本国内,全民防灾意识浓厚,家家户户预备了防灾减灾设备和物资。但此次事件中,日本媒体介绍的事实却是,尽管日本国民防灾减灾意识确实强于周边国家,但仍然有大部分人日常也没有将地震太当回事,也正是这些平常不防灾不演练不准备的人,对于江湖术士甚至文艺作家的灾害预言最最深信不疑。
来源:渝川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