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东尼奥·萨列里是与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同时代、在维也纳活跃的作曲家。有一段时期,莫扎特坚信是萨列里在妨碍自己的发迹(这一点从莫扎特与其父亲的往来信件中已明晰),然而,能证实两人直接产生过争执的当时的第三方史料尚未被发现。
宝具:至高之神啊,请垂怜于我(至高の神よ、我を憐れみたまえ)
出处:历史真实人物
安东尼奥·萨列里是与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同时代、在维也纳活跃的作曲家。有一段时期,莫扎特坚信是萨列里在妨碍自己的发迹(这一点从莫扎特与其父亲的往来信件中已明晰),然而,能证实两人直接产生过争执的当时的第三方史料尚未被发现。
不仅如此,到了莫扎特的晚年,随着两人共同的赞助人约瑟夫二世(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兄长)去世,他们都陷入了厄运,此后,他们不再处于“竞争者”的立场,而是渐渐建立起了友谊。
试图排除约瑟夫二世对宫廷影响的利奥波德二世,将萨列里从宫廷剧场指挥的职位上解任。萨列里被迫担任宫廷礼拜堂宗教音乐指挥这一实际有名无实的职务(无需作曲),此后,他时常指挥莫扎特创作的乐曲。据说在官方活动中,萨列里本人也常常选择莫扎特的曲子作为演出曲目。
1791年,歌剧《魔笛》在维也纳剧院上演时,莫扎特邀请了萨列里,还亲自驾车接送他。观剧后,萨列里对《魔笛》大加赞赏,莫扎特便在给身在巴登的妻子康斯坦茨的信中提及了此事。而这封信,正是现存的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最后的亲笔信。
这次观剧的7周后,也就是12月5日,莫扎特离世。
出版莫扎特逸话集的弗里德里希·罗赫利茨,曾与萨列里谈论过莫扎特,在萨列里去世后,他将当时的对话整理记录了下来。
“那《安魂曲》呢?”
“啊,那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作品。在度过了如此放荡不羁的一生后,临终前的莫扎特仿佛被注入了永恒的灵魂、神圣的灵气,从而创作出来的。”
安东尼奥·萨列里曾是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友人,原本他本不该以反英雄的身份被铭记。
萨列里虽曾被迫失去宫廷乐长的地位,但仍是备受尊崇的伟大音乐家,收了众多音乐家及其子弟为徒。其中包括莫扎特的首席弟子朱斯迈尔、莫扎特的儿子弗朗茨·克萨韦尔·沃尔夫冈·莫扎特,还有贝多芬等人。
然而,到了19世纪20年代,“莫扎特被萨列里杀害”的传说突然在世间广泛传播。即便与事实不符,人们仍幻想着“被神宠爱的天才,和因深深嫉恨而妄图夺去其性命的才子”这般残酷的故事。
就连老年萨列里对弟子莫谢莱斯所说的“这不过是恶意中伤”的话语,都被当作认罪告白流传开来。甚至还有谣言煞有介事地传开,说老人因悔恨罪孽,用刀割喉自尽。
而后,时光流逝。因无稽的暗杀传说而持续被歪曲存在的萨列里,与同样和阿玛多伊斯临终相关的传说“灰色男人”相融合,以从者的身份现界,成为害人的反英雄——可悲之物。愤怒之物。杀害神之爱子的存在,化作一头无的怪物。
基于其由来,从者·萨列里是极具攻击性的存在,对待他需多加小心。
此外,原本从者·萨列里难以沟通,其人性的展现也已化为灰烬,但在异闻带中情况并非如此。
想来是因为“异闻带”与泛人类史截然不同……是那个没有将萨列里作为复仇者彻底摧毁的世界……才容得下他原本的人性 。
207-伊凡雷帝宝具:于吾旅路随行之兽(我が旅路に従え獣)
出处:历史真实人物
在名为俄罗斯的国家中,有一位曾以灿烂之名著称,最终却沦为暴君的君主。他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雄辩家、著述家,同时也是极为卓越的拷问者——此人便是伊凡雷帝。
伊凡于1530年诞生,父亲是莫斯科大公国的大公(特维尔)瓦西里三世。当时,在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不过是个象征,政务由贵族执行,贵族间的权力斗争成了日常茶余谈资。然而,自幼接受“特维尔是最贴近神的仆从,是最高权力者”这般教育的伊凡,在13岁时,通过下令将某位贵族喂给猎犬,试图巩固自己神圣的地位。
16岁时,正式完成加冕仪式的伊凡以中央集权政治为目标,接连推出革新政策。22岁时,他开始逐个吞并长期敌对的喀山、波兰等蒙古诸国。随着与英格兰开启贸易,俄罗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但到了30岁,一切急转直下。爱妻安娜斯塔西娅病逝成为契机,伊凡雷帝逐渐显露出残酷本性。
是谁杀害了安娜斯塔西娅?是神?不是神。那是谁?是贵族,是贵族们的阴谋。“岂有此理,这种事绝不能容忍。杀害与神相近的我的妻子,等同于向特维尔宣战——”曾经被安娜斯塔西娅抑制着的,伊凡雷帝的“恐怖”彻底膨胀开来——爱,能轻易将人变为怪物。
伊凡雷帝对与妻子娘家对立的贵族,进行拷问后杀害。甚至,无论是被认为相关的人,还是无关的人,只要是不顺从他心意的人,都被从各个角落诛杀。
另一方面,他对神的真挚礼拜从未间断:凌晨三点起床,前往圣堂礼拜、唱赞歌。午后,便对捕获的“有罪之人”施以拷问,沉浸在鲜血带来的愉悦中。坐在火药桶上,点火将其炸飞;把囚犯扔进养熊的笼子,看着他们被撕咬吞食取乐。这些日常,正体现了他圣人和杀人鬼的两面性。
之后,为了彻底削弱贵族势力,他推出“非常大权”,同时组建“亲卫队”,迅速对贵族展开迫害。其残酷本性,最终也降临到了他最爱的民众身上
当时,被指控对特维尔叛乱的城市诺夫哥罗德,被亲卫队包围,未经任何开解,无论老幼男女,都惨遭虐杀。据说,雷帝与亲卫队虐杀的人数约有六万人。长期战争带来的重税、镇压导致国家疲敝,雷帝的地位却达到顶点。某天,他像往常一样癫痫发作,将与之争论的长子殴打致死。杀害了继承人的伊凡雷帝陷入沉默,被罪恶感所折磨。在运送棺木的100公里路途中,他始终没有乘车,而是步行。
“特维尔没错。特维尔错了。特维尔有罪。特维尔有罪……”晚年时,雷帝命令制作亲卫队虐杀者的名单。当然,那些被他们虐杀的人已被彻底从历史中抹去,制作这份记录是一项浩大工程。他因这份名单永远无法完成而苦恼,在占星师预言他死亡的那一天离世。他将众多名字从历史中永远抹去,作为稀世暴君,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号。
“恐怖的伊凡”——伊凡雷帝。
208-阿喀琉斯宝具:疾风怒涛的不死战车
出处:希腊神话
是希腊神话中首屈一指的知名英雄,他的一生如疾风般驰骋,同时也具备与被称为英雄相匹配的光辉。是期望平凡而安稳的人生,还是作为壮烈的英雄赴死,当被母亲询问时,他选择了成为令人憧憬的英雄之路。
有传说提及“阿喀琉斯之踵”,这一人体部位是拥有不死之身的阿喀琉斯唯一的弱点。英雄珀琉斯与女神忒提斯之间诞生的阿喀琉斯,被忒提斯用诸神的不死之火炙烤,但珀琉斯毕竟有一半是人类,作为人类的部分无法完全消除,因而出现了反弹。
珀琉斯和忒提斯知晓情况后,阿喀琉斯除了被忒提斯握住的脚踝部分外,作为人类的要素都被去除了。(也有说法称获得不死之力是通过冥界的河流 )
珀琉斯本可以养育阿喀琉斯,却托付给了肯陶洛斯族的贤者喀戎。喀戎养育了赫拉克勒斯和阿斯克勒庇俄斯等人,他训练阿喀琉斯,使阿喀琉斯成长为精气十足的年轻人。
当被母亲忒提斯询问,是期望作为短命的英雄度过一生,还是作为长寿而平凡的人类拥有梦想时,他选择了成为令人憧憬的英雄。在特洛伊战争中作为希腊军参战的他,将特洛伊军的英雄们逐个血祭,最终向身为总司令的赫克托耳发起一骑讨并获胜。
然而,赫克托耳的弟弟、特洛伊的盟友帕里斯借助太阳神阿波罗的力量,射中了阿喀琉斯唯一的弱点脚踝,剥夺了他的不死性。心脏也被射中的阿喀琉斯在空前的暴怒后死亡。他死后,围绕遗留的铠甲,己方的勇士们陷入了争斗。
209-喀戎宝具:天蝎一射(天蠍一射)
出处:希腊神话
喀戎是希腊神话中精通所有知识的伟大智者。他性情温和、教导有方,门下培育了无数英雄——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伊阿宋、阿斯克勒庇俄斯、卡斯托耳……尽管年代各异,这些传奇都曾师从于他。
作为克洛诺斯与宁芙菲吕拉之子,喀戎因父亲当时化身为马交合而以半人半马的形态降生。遭母亲遗弃的他,在成长过程中从众神处获得了全部智慧,最终成为"英雄之师"。他与阿喀琉斯之父佩琉斯交情深厚,当佩琉斯意识到自己无力教导儿子时,便毫不犹豫地将阿喀琉斯托付给了喀戎。
一场意外改变了喀戎的命运:当半人马族与醉酒的赫拉克勒斯爆发冲突时,试图调停的他不慎被沾有九头蛇毒的箭矢射中。虽然身为神裔拥有不死性,但无法缓解的剧痛让他生不如死。最终喀戎选择向诸神放弃永生,在众神惋惜中化作天上的射手座。
无论是常规圣杯战争还是七骑对七骑的特殊形式,喀戎始终是最具竞争力的参战者与战术核心。在迦勒底也不例外——向他求教的从者络绎不绝。
反过来对喀戎而言,汇聚着超一流技艺与智慧的迦勒底正是梦寐以求的工作场所。每天都能接触到崭新知识的日子,让这位永恒求知者充满欣喜。
210-齐格宝具:灼热龙息·万地融解(灼熱竜息•万地融解)
出处:《Fate/Apocrypha》
若有人曾咬紧牙关,向遥不可及的星辰伸出手——他便是将那星辰击落之人,不过是人造人,不过是区区人类。
原本作为穆吉克家制造的人造人(魔力供给用),却被阿维凯布隆选为宝具炉心候选。因恐惧这个事实而逃亡。几经周折,自称齐格的人造人获得了万能愿望机"圣杯",化作法夫纳的姿态飞向世界的里侧。
……如今被迦勒底召唤的齐格,是从本体分离出的终端。虽拥有与本体几乎相同的思维与性能,唯独积累的经验截然不同。即便如此,这也仅是人理动荡环境下被允许存在的生命。在追寻与远方本体不同人生的意义时,终有一日他会如梦境般消散。
来源:好吃懒做的年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