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在央视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她,如今选择在异国他乡过上慢节奏生活。有人说她是“逃兵”,有人说她是“清醒者”。这位前央视美女主持人,不仅辞去了令人艳羡的工作,还带着年幼的儿子搬到了日本生活,在社交平台坦言:“这里的生活节奏和氛围,更适合我和孩子。”
曾经在央视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她,如今选择在异国他乡过上慢节奏生活。有人说她是“逃兵”,有人说她是“清醒者”。这位前央视美女主持人,不仅辞去了令人艳羡的工作,还带着年幼的儿子搬到了日本生活,在社交平台坦言:“这里的生活节奏和氛围,更适合我和孩子。”
孙靖涵
这番话一经发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质疑她“崇洋媚外”,也有人感慨:“她活成了我们不敢活的样子。”
10年前,她是央视重点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长相端庄,吐字清晰,是不少观众心中的“国脸代表”。她主持的《晚间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一度创下高收视率。职场上,她是行业楷模;生活中,她是“别人家的女儿”。
但在摄像机关闭之后,隐藏的疲惫才开始显现。
凌晨四点起床、晚上九点下班,连周末也被节目策划和培训填满。为了确保直播时不出差错,她常常独自在办公室一遍遍练稿,背到嗓子沙哑。孩子入园的第一天,她错过了接送;父母手术住院,她在现场直播间忍着泪完成播报。
“我把最好的状态留给了镜头,却把所有的疲惫和无奈留给了生活。”这是她回忆那段日子时的原话。
真正促使她转身的,是一次健康体检。医生告诉她:“你需要休息,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那天,她坐在央视食堂里,看着窗外熟悉的高楼,心中第一次生出“不如走一走”的念头。
于是,她辞职,申请赴美攻读传播学研究生。从一线主播到校园学生,她褪去了职业光环,开始在图书馆排队借书,也在餐厅端盘子挣生活费。她说:“这一切不算跌落,而是重启。”
在美国的那两年,她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乐趣:参与纪录片拍摄、在社区做志愿者、在深夜的街头独自记录城市的呼吸。
毕业后,她回国短暂进入一家新媒体公司。但不久后,“996”的节奏又将她拉回原来的轨道。一天深夜,她发现儿子独自在客厅写作业睡着,心如刀绞。于是,她做了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带儿子移居日本。
东京不是想象中的天堂。刚到日本,她连垃圾怎么分类都搞不清楚;语言障碍更让她在超市、地铁频频受挫。孩子也因语言不通在学校被冷落,每天回家都哭着说:“我想回中国。”
可她没有退缩。每天清晨,她陪孩子练日语,自己也报名参加语言学校。晚上,她带着孩子去公园交朋友,主动加入家长志愿组织,学着做便当、参加班级活动。
如今,她已经可以用流利的日语与邻居打招呼,也能在超市熟练地选购当地食材。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生活:日本便利店新品测评、如何低预算打理小公寓、孩子在日本上小学的日常点滴。
她说,日本的生活并非没有压力,但节奏慢、社会秩序井然,给了她和孩子更大的呼吸空间。孩子的学校不排名、不打鸡血教育,每天下午三点半就放学,有充足时间玩耍和探索。
她也不再追逐名利,而是选择做一名自由撰稿人,接一些国际项目,剩下时间陪伴孩子、读书、写字、拍视频。
她的视频底下,留言成百上千。
有职场妈妈说:“看到你,我哭了。我也在崩溃的边缘徘徊,感谢你活出了我想要却不敢尝试的样子。”
也有人批评:“你享受着中国资源,却在日本过着舒适生活,不矛盾吗?”面对质疑,她回应:“每个人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我没有宣扬日本比中国好,我只是找到了更适合我自己的节奏。”
她强调,移居不是“逃避”,更不是对国家的否定,而是对生活多样性的尊重。“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快节奏,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要被送进重点班。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勇气,选择那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人生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场探索
她说:“很多人以为我丢掉了金饭碗,但我得到了自由和孩子的陪伴。”
如今,她偶尔也会回忆起在央视的岁月:“那是我人生最光鲜的时刻之一,但人生不该被某一个阶段定义。”她相信:人生的意义不是站在最高的舞台,而是找到那个让自己发光的位置。
她的书桌上有一本翻得起皱的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那是一位女性挣脱家庭暴力、跨越制度桎梏去追求自由的故事。她说,自己的人生和这本书很像,不完美但很真实。
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不是单选题,不同阶段有不同选择。
不是每个女人都要事业成功,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要考进名校。有的人,适合站上舞台;有的人,更愿意守着窗前的光影写字、煮饭、养孩子。
重要的,不是过得“像别人”,而是过得“像自己”。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来源:一航走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