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吉卜力工作室董事长兼制片人铃木敏夫回忆,宫崎骏做《龙猫》是从头到尾边哼歌边做的,这是宫崎骏想做的电影,但当时的票房并不理想。
据吉卜力工作室董事长兼制片人铃木敏夫回忆,宫崎骏做《龙猫》是从头到尾边哼歌边做的,这是宫崎骏想做的电影,但当时的票房并不理想。
后来,《龙猫》斩获各大奖项,衍生品也赚个盆满钵满,给吉卜力带来巨大利润,也成了吉卜力作品的标志。
《龙猫》出现的家,背后有一座小山丘,前面有小河流过,画的就是宫崎骏小时候住的家,这是昭和三十年代之前日本中产之家的常见样式。
宫崎骏记录老房子的初衷是因为眼看着老房子的陆续消失,少年时代的记忆陆续被抹去,“如果这样的老房子不存在了,我们将来恐怕无法定义什么才是好的家。”
▲ 《龙猫》电影剧照(1988年)。
宫崎骏决心去寻找让他感觉美好宜居的家,在东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哪里有“龙猫的家”?
龙猫是森林的精灵,偶尔暗自住进人类的家里。即使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也有龙猫想住的家。我们一起去拜访吧。
▲ 书本封面。
K女士的家让宫崎骏一见难忘。
其实早在五年前,我就曾偶然从门前经过,当时我就像被钉在原地般无法挪步。庭院中的树枝从灌木篱笆上方探出,在小巷里落下浓重的影子,简直复刻了我记忆中的儿时风景。篱笆上缠绕着蔷薇花枝,形成一道花墙,已难看见其下的篱条,我向内张望,满园皆是烂漫夺目的绿意。
庭院不像设计师所为,显然是外行的主人喜爱草木,随心而种。
草木修剪过,但并非毫无章法,而是为了让长得快的树木不影响他者。在漫长的岁月里,树木自身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如今已不会只顾伸展自己独占阳光,真是越老越睿智。
这所住宅不算大,是栋平房,保留当年时兴的西洋风格,除了安装雨水管,没有经过任何扩建和改造。
▲ 来自书本。
宫崎骏上门拜访,和他想象一样,房子的主人也是“越老越睿智”。
K女士在设计研究所当了三十年老师,这房子原本是她的叔叔婶婶的房子,两位老人没有孩子,她继承了他们的房子,满怀珍惜地住下来。
她说房子没有装铝窗,真的很冷,但她不难受;她放任草木生长,一回到家,心就放松下来。
所谓家,就是人、住宅、庭院植物一起生长的空间。在这片土地上,只要有缝隙,植物就会生长。
所谓日子,就是我们和房屋、和植物、和所有生灵共同度过的悠长时光。就算偶尔困惑,偶尔彷徨,我们拿起剪刀时也始终不忘对它们的关照,这就是好的家。
▲ 来自书本。
M夫妇的家和两棵巨大榉树共生。房子深得她的父母喜爱,当时她的母亲喜欢植物,什么都种,父亲从不干涉。
“榉树真是漂亮,虽然会担心屋顶漏雨,但小鸟会飞来,凉爽的风也会吹来。”
▲ 来自书本。
外墙没有直接修到路边,而是立在离街道一米多远的位置;外墙的牌子不是写“禁止停车”,而是“如万不得已需要停车,请与屋主联系”。屋主说,经常有人把车停在那里打盹。
美好的家会养育出美好的人,养成终生好修养。
一个典型的美好之家,能涵养出不介意麻烦、内心知足的人。这个家留住了整个街区的风景,为小鸟们提供了安心的住所。
▲ 来自书本。
K先生的家保留外廊。
外廊,特别是朝南面向庭院的外廊,除了用作通道,还有连接室外与室内的作用。日本民族创造了在一尘不染的榻榻米上光脚生活的罕见习惯,另一方面又将植物栖息的外部世界与自己内心隔开。
宫崎骏说,无论多时髦的住宅,如果没有外廊,他也不会心动。
土地被无限细分,住宅不断走向密封化,仿佛要全面驱除外界环境。伴随这一过程,我们民族的精神构造无疑也会变化。
但是,拥有外廊,拥有能够闲望的庭院,这种对安稳时光的憧憬,依旧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
▲ 来自书本。
在贯穿房间南侧的走廊尽头,有一个小书房,以前经常会用到这个房间。
堂兄弟们从这里出发去学校,来东京的亲戚会在这里逗留,孩子们曾把这里当做学习室。如今,这个房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玩旧的积木、褪色的铁皮玩具、泛黄的书籍,都整齐地保存在房间中。什么样的童年的青春曾在这个房间流淌过?我不觉默然,一时不知该如何面对心中的伤感。
▲ 来自书本。
“K子”的家坐落在郊外住宅区,街区雅致安静,家家户户都有庭院,围着灌木篱笆,种着各色树木。
就在这条快要被人遗忘的巷子里,我邂逅了那栋住宅。院子里树木森森,乍一看让人误以为无人居住。
高耸的树木枝杈重叠,几乎夺去了房屋的全部日照。看起来肆意生长的草木其实是被打理过的。庭院里地面仿佛林地,但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竹篱笆和玄关也有日常保养的痕迹。
▲ 来自书本。
“K子”介绍,房子当年修建时,母亲在很多细微之处下了功夫。为了让两个女儿能够在充足的阳光下无碍地玩耍,庭院铺着当时罕见的草坪,还有白色的秋千。
“我喜欢从树叶间洒下来的阳光。”她仰望着野茉莉树说道。
继承这栋家宅后,她专注于工作,庭院不知不觉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个家的历史就是我的历史,写满了我和母亲的回忆。都说每修缮一次,家的生命就能延长十年,我和丈夫决定满怀珍惜地住下去。”她如此总结。
▲ 来自书本。
O先生家的老奶奶非常喜欢草木,她和丈夫把喜欢的草木全都种在庭院里。
十多年前,男主人去世,老奶奶的视力和听力也在衰退,腿脚不好,基本不出门了。
如今除上十五分钟草都会让她深感疲惫,但用她的话说,这种事没法拜托别人。确实,这里野草繁多,留下哪些,拔掉哪些,别人无法辨别。每一棵树,每一株草,甚至每一个尚未发出的芽,都满载着夫妇二人的回忆。
老奶奶的庭院百花齐放,樱花树一个人也抱不住。
▲ 来自书本。
Y老先生极其顽固,庭院是请手艺精湛的匠人修建的,当年老夫人非常勤恳地打理庭院,扫帚从不离手。
孙辈是不能在爷爷的庭院里玩耍的,只有砖石露台是他们的地盘。
两个女儿小时候很害怕壁龛里放的东西。在幼小的孩子眼里,爷爷居住的幽暗别栋就像另一个世界。
▲ 来自书本。
在宫崎骏看来,养育孩子不仅需要明亮和温暖,也需要幽暗和迷宫。
爷爷可怕的房间和禁止入内的威严庭院,丰富了两个孙女的回忆。和那些明快的、可以跑来跑去的庭院相比,哪种更好,无从得知。
▲ 来自书本。
宫崎骏拜访以上六栋住宅,结构各不相同,都因老旧给主人的生活带来各种不便,但他们都愿意继续住下去。
宫崎骏喜欢拥有“暗面”的家,这样会带来想象力。
庭院啊,还是稍微杂乱些好。很多人想让自己的居住空间充满绿色,但那些只认真修剪自家庭院树木的人家,会让我觉得小气。
如今,特别是东京,即使好不容易保留了一方庭院,四周也难免被住宅用地迅速占满。在那样的庭院里顽固生长的树木,会让真正喜欢植物的人心生怜爱,无法下手修剪。
庭院之所以会稍显杂乱,是因为想让植物自然生长。只要看看庭院的状态,主人的性格便一览无余。
▲ 来自书本。
宫崎骏写的书就像他的动画一样,用温暖的方式来讲述世界。
《龙猫的家》有手绘画稿和随笔,描绘他喜欢的房子,这些都是“会长出龙猫的家”呀。他没想到,这本书还令一个美好的庭院免遭拆除。
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时,K女士的家就被大家称为“龙猫的家”。2007年,K女士将租用的土地返还给原来的主人,庭院面临消失的危险。于是附近的人发起联名请愿,请求留下K女士的家和庭院。
2008年,杉并区政府出资购买那片土地和相邻的停车场,计划修建公园,房子将被保留下来。没想到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毁了K女士的家,公园失去了核心。
想到那些将这个家视为珍宝的人们的心情,我就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放任不管”。房子已经烧了,改建成公园的计划也许会不了了之。于是,我将自己的设想的公园画成图纸,提交给杉并区政府。经过一番努力,“A的庭院”终于对外开放。用我老婆的话说:“这是孩子他爸做过的最好的工作。”
▲ 宫崎骏向政府提供的部分图纸(来自书本)。
宫崎骏不想住在整齐划一的街区,人工制造的东西,总有违背天然的感觉。有年头的街道之所以好走,因为那些道路是由人们一脚一脚踩出来的,行走其中,总给人安稳的感觉。
古老不等于美好,就像庭院的花草,不是种下就行,如果不能打理,就不要随意种植。认真维护的空间才会变得宜居,如果做不到就不会有好房子、好庭院、好景色。
说到底,宜居并不单指自己的家,更重要的是借景。要从他人的地方借景,同时也不可只考虑自己,还要好好考虑自己的家如何成为他人可以借用的风景。只有考虑彼此,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邂逅与联系化为美好的风景。
来源:沢田纲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