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中国妻子、女儿入中国籍,被骂‘辱华’,还能翻身吗?

1024影视 日本明星 2025-08-09 21:07 5

摘要:当矢野浩二在社交平台晒出女儿用中文朗诵古诗的视频时,评论区却充斥着"核污水事件为什么不发声"的质问——这位曾被称为"中日友好桥梁"的日本演员,正经历着来华23年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当矢野浩二在社交平台晒出女儿用中文朗诵古诗的视频时,评论区却充斥着"核污水事件为什么不发声"的质问——这位曾被称为"中日友好桥梁"的日本演员,正经历着来华23年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从东京地下室到横店片场

1997年的东京新宿,22岁的矢野浩二蜷缩在6平米的出租屋里啃着冷饭团,墙上贴着《追捕》高仓健的海报。这个大阪贫民区长大的青年,做过酒保、快递员甚至工地杂工,只因客人一句"你长得像演员",就揣着全部积蓄闯荡东京。在给著名演员森田健当助理的八年里,他每天工作18小时,却在片场连句台词都混不上。

转机出现在2001年,中日合拍剧《永恒恋人》需要会说日语的演员。试镜时,浩二用刚学会的中文背诵了杜甫的《春望》,制片人当场拍板:"就是你了!"三个月拍摄期结束后,他做出了改变人生的决定——留在北京。在北影厂门口蹲守半年后,他等来了《走向共和》明治天皇的角色,那身华丽和服下,是他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背台词的成果。

"鬼子专业户"的双面人生

2004年《小兵张嘎》热播时,观众们发现这个"斋藤太君"说着带关西腔的汉语,眼神里却透着罕见的挣扎。事实上,浩二每演一个日军军官,都会偷偷给角色加戏:在《记忆的证明》里,他设计了一个对着樱花落泪的镜头;拍《铁道游击队》时,他坚持要表现日本兵思念母亲的片段。这些细节让导演杨阳感慨:"他让魔鬼有了人性。"

但真正改变他戏路的,是2006年《大刀》剧组的一次深夜谈话。导演连奕名拎着二锅头找他:"浩二,你甘心一辈子演脸谱化的反派吗?"这句话让他连夜写了三十页人物小传,塑造出一个为救中国孩童而死的日本军医。该剧播出后,湖南卫视向他抛出橄榄枝,《天天向上》的舞台让中国观众看到了会讲相声、唱黄梅戏的"浩哥"。

舆论风暴中的钢丝行走

2012年某期节目里,浩二即兴表演"太君训话"时脱口而出的台词,引发轩然大波。事后他带着妻女在长沙烈士公园献花篮的照片登上热搜,女儿的中国国籍成为最有力的自证。但更大的考验来自日本国内,右翼媒体称他"叛国艺人",老家信箱被塞满恐吓信。那段时间,他每天要喝三副中药缓解心悸,却在采访中说:"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中日和解的证明。"

2023年的核污水风波中,浩二的沉默引发争议。但细心的网友发现,他悄悄删除了所有日本品牌代言,在抖音教日本人垃圾分类时特意强调"海洋保护"。这种"沉默的行动派"作风,恰似他当年处理"养狗言论"风波的方式——不辩解,而是连续三年资助流浪动物救助站。

夹缝中的文化摆渡者

在青岛开设的日语学校里,浩二要求所有教室悬挂《中日邦交正常化宣言》。去年京都电影节上,他带着中国留学生翻拍的《东京物语》获得"亚洲文化交流特别奖"。这些鲜少被报道的细节,或许比任何声明都更能说明他的立场。

东京浅草寺的签文上曾说他"命如悬丝",但这个总说"我的一半灵魂在中国"的男人,用23年时间把自己活成了一根坚韧的丝线——纵使两端用力

来源:木易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