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说起日本演员,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跳出来的一定是某位“老师”,没错,就是她那位。可一聊到在中国混得最开的日本男演员,估计不少人的脸上都闪过一个影子——矢野浩二。那个名字也许不那么熟,但他的脸你绝不会陌生。说实话,他跟很多“日本坏人”的形象俨然融为一体,让我们
让说起日本演员,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跳出来的一定是某位“老师”,没错,就是她那位。可一聊到在中国混得最开的日本男演员,估计不少人的脸上都闪过一个影子——矢野浩二。那个名字也许不那么熟,但他的脸你绝不会陌生。说实话,他跟很多“日本坏人”的形象俨然融为一体,让我们恨得牙痒,却又忍不住佩服这演技。
有人说,老矢野就是为抗日剧而生的。谁让这几年抗日和谍战片都火得一塌糊涂,观众就爱看坏蛋和英雄斗智斗勇。在黑白分明的故事里,坏人的角色最容易让人记住。而矢野浩二,偏偏就把那种阴冷、狡诈、甚至让人想要冲进屏幕揍他一顿的鬼子形象演得特别到位。
我最初记住这张脸,是在《小兵张嘎》里。那会儿他演的就是日本军官斋藤,脸绷得紧,眼神里满是算计。在那群孩子之间,他像个狼一般盯着猎物。那种“恨得牙痒”到“演技服气”,就是他给中国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
但你别以为矢野浩二过得风光。他的故事,实际上挺像很多普通人的:小地方出生,家里条件也一般,生活从来不宽裕。日本经济那会儿说好也好,说一般也一般,至少矢野家没能让孩子读到大学。
高中的时候,老矢野只能靠零工养活自己。当时他在一个酒吧打工,白天念书,晚上擦杯子、收盘子。酒吧里喝多了的人,总爱夸他长得帅,还能扯两句带点艺术的。你说这小伙子有没有点天分?其实在命运没开口前,谁都说不准。
日子本就紧巴巴,又突然多了新难题——母亲身体每下愈况。那种挣扎你能想象吗?母亲小病就要花钱看病,他在前台求人,心里却装着愧疚。直到那一刻,不够的钱不仅让他窘迫,更让他明白,继续混日子才是真正的绝路。他嘴上没说,但心里已经有了要改变命运的黑暗决心。
他说自己曾被酒吧里的客人说有气质,便想着搏一搏,干脆去试试演艺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学历,没有关系,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他自己逛东京各个事务所,把简历丢出去一摞摞,收到的就是门外的冷风。偏偏命运不打算给点阳光——母亲走了。他连悲伤都来不及流畅发作,仅剩下满腔自责和后悔。如果早一步挣到钱,是不是还能留住母亲?
那阶段,矢野浩二消沉了很久。钱包里一直夹着母亲的照片。每次苦闷失意,看着那一张老照片,也许会喃喃自语:不能这样就算了。想起这段往事,谁都会心酸一阵。
日本那会儿经济飞速,再加剧朋友那一圈子,不少中国留学生来日本混。矢野跟他们关系挺好,经常听他们聊中国好吃的、好玩的,慢慢对这个“邻居”生出点向往。后来朋友们一鼓励,他一咬牙,居然就跑到中国来了。
你要知道,刚到中国那会儿,演艺圈还没现在这么花哨。小鲜肉少,大家力量在“演好戏”。矢野浩二说是日本人,其实也是个干实事儿的。碰巧遇上导演陈华涛,人家看他条件不错,留了个日本留学生的角色给他。语言不太通,这边还给他配了个翻译。有导演帮衬,他就格外努力,生怕让对方失望。
拍了大半年的《永恒恋人》,角色不算大,但他慢慢被看见了。不过身份这事卡住了他:剧本里日本人的角色本就少,能让正牌日本人演的更少。所以那时候,矢野浩二基本靠做“边角料”,剧组里也负责端茶倒水,但他不气馁,会和大家一起琢磨角色、练普通话。时间一长,越来越多剧组开始注意到:这边来了个认真的日本伙计,演鬼子外貌第一,片酬也不多。
消息在圈子里慢慢流传开:这“鬼子”靠谱,而且比那些化妆的更有味儿。结果,抗日题材火了,“真鬼子”就变得稀有。这事儿谁也算不准,一转身机会就来了。
真正让矢野浩二火起来,是在《记忆的证明》里头,演了个日本军官,拿了不少奖。随后签约杨阳的公司,《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抗战片里,他的身影几乎成了“标配”。有一年,他同时在十几部剧里露脸,连他自己都觉得走火入魔了。
这人火起来没飘。脸红了,心还是踏实。甚至越拍越喜欢中国。这么一来,干脆想安家。那一年《铁道游击队》在山东枣庄取景,碰上自己生日。剧组同事专门做了个“大阪——枣庄”的蛋糕,还带上了一堆小礼物。大家一起热闹一场,为这“异乡游子”补足了家的温暖。听说那天他当场哭出来。情绪破防的那一瞬间,距离和身份都变得很模糊。
08年,被《天天向上》节目看重,矢野浩二成了主持人之一。帅气幽默的他台上表现很抢眼,但身份这道坎摆在明面,不少观众一时接受不了日本人做主持。偏偏有记者逢场作戏问了两个扎心问题:怎么看待日本当年的侵略?怎么演鬼子角色?他坦率地说,“错了就是错了”,要演好角色,也是带着赎罪的心态。话说出来,观众慢慢转向同情和理解。
可中国人的喜爱,并没有改变他在日本的尴尬。很多家乡人没法理解他在中国的选择,甚至叫他“汉奸”、“卖国贼”。有一年回日本,机场还流传出被打的照片。他后来解释是剧照,但声音还是小小的,感觉这口气永远没办法交待清。
有一次采访,他说:“日本是我出生的地方,中国是我的故乡。”还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浩歌。安了家,娶了个四川妹子,日子过得挺中国。疫情时给武汉捐款、带头打中国疫苗,为新疆棉花发声……一条条小细节,没人要求他做,但他就是做了。
更绝,女儿随妈妈姓,直接入了中国籍。这么一来,他在中国变得更像“我们的人”。有人感慨,这日本人确实值得喜欢——有些事,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讲到这,大概轮到我们唏嘘了吧。矢野浩二的生命,像是在两个国家之间游走,被误解、被称赞、被亲近、又被怀疑。身份本身就是一道坎,可以跨越一时,却难以消融一生。或许他自己也不总觉得轻松,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把旧照片藏在钱包里,把新的名字挂在手机上,就这样过成了我们的某种故事。
之后呢?我们还会在剧里、访谈里见到他。但哪怕将来他悄然隐退,这个不甘平庸的日本人,早已活成了中国观众记忆里的一份柔软。你说归属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坚定地说一声——“我是这里的人”。
大概,每个漂泊的人都想要这样的底气吧。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