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宛如阿修罗》的故事并非原创,而是改编自1979年播出的同名剧集。原作的编剧向田邦子,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电视剧领域叱咤一时,素有“编剧女王”之称,国内的文学爱好者,更是将其比作“日本的张爱玲”。
一向聚焦家庭伦理关系的是枝裕和,近期又推出了一部讲述姐妹纠葛、抓马故事的新剧《宛如阿修罗》。
在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日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保守的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笼罩下,女性不动声色的愤怒和反抗。
该剧阵容强大,除了有大师是枝裕和执掌导筒,更有宫泽理惠、尾野真千子、苍井优、广濑铃、本木雅弘、国村隼和松田龙平等知名演员加盟。
《宛如阿修罗》的故事并非原创,而是改编自1979年播出的同名剧集。原作的编剧向田邦子,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电视剧领域叱咤一时,素有“编剧女王”之称,国内的文学爱好者,更是将其比作“日本的张爱玲”。
不幸的是,向田邦子在1981年坠机身亡,于创作的黄金年代骤然陨落。斯人虽已逝,但这位传奇编剧的作品却屡屡被翻拍,为侯孝贤等一众大导演所喜爱。
《宛如阿修罗》就曾在2003年改编为电影,导演是曾执导过《失乐园》的森田芳光,主创方面同样有黑木瞳、深津绘里、木村佳乃和仲代达矢等重磅明星。
此番,出于对向田邦子作品的喜爱,是枝裕和将《宛如阿修罗》再次搬上荧屏。
剧集一开始,就甩出了“王炸”情节。
苍井优饰演的三女儿泷子,突然发现了一个惊天事件:七十岁的老父亲,原来每逢周二和周四,都顶着上班的幌子在外面逍遥快活,和一对年轻母子过得其乐融融。
性格耿直的泷子,自然不能放过老父的出轨劣迹,她不但雇佣私家侦探,拿到实锤证据,更是联络了许久未见的其他三个姐妹,打算商量对策,替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母亲打抱不平。
除了父亲暮年出轨,四个女儿各自的日子也不曾消停,各有各的难处。
宫泽理惠扮演的大女儿纲子,丧夫多年,独子则在外打拼。纲子除了干着体面的插花师的工作,也有一桩不体面的恋情——她和一位有妇之夫长期保持着不伦恋。
尾野真千子饰演的二女儿卷子,似乎是四个女儿中过得最幸福的那个。丈夫鹰男担任企业高管,两人育有一对子女,除了日常家务,卷子并没有太多烦恼。可这些仍是外人眼中的幸福,夫妻二人的感情早已淡漠,且鹰男更有出轨之嫌。
三女儿泷子过得倒是独立自在,在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泷子从未恋爱,对男性始终保持着一份复杂矛盾的态度,她既渴望爱情,同时又无比惧惮。
唯有广濑铃饰演的四女儿咲子,最是张扬肆意。
咲子虽然只是服务员,但她一直鼓舞男友,盼着后者在拳击台上扬名立万。当然,咲子骨子里的自卑,表面上的叛逆,都让她在四姐妹中显得特立独行,尤其是和泷子的关系,势如水火。
可以说,《宛如阿修罗》是在用父辈的暮年出轨,掀起女儿们的心绪波澜,进而折射她们各自的生活困境,以及每个人在这件事上复杂暧昧的反应。
这一点在第一集中泷子告知其他三位姐妹这个惊天大瓜时,呈现的最为真切。
除了泷子站在母亲一方,主张父亲或是得和外遇家庭一刀两断,或和母亲坦白离婚,其他三姐妹在知晓外遇事件后,都表现得匪夷所思。
纲子表情淡然,甚至借着假牙崩掉的小事,引起众人发噱,意图偃旗息鼓、绕过这件丑闻;卷子极力掩盖,一边借着老父的出轨阴阳丈夫鹰男,一边捂住实锤的照片、掩耳盗铃,不希望丑闻曝光。
至于小妹咲子,同样一脸冷漠,竟然埋怨母亲过于无趣,让父亲“不得不”出轨。与此同时,咲子还挑衅泷子,指责她阴险狡诈、虚伪不堪。
而话说回来,泷子虽然立场坚定地维护母亲,但咲子的一句话,同样呛得她哑口无言。这便是,泷子明明早在一个月前当场抓包,目睹父亲出轨,却只敢私下找侦探调查,而不敢当面找父亲对质。
此处,是枝裕和将向田邦子编织的戏剧冲突进一步加剧,通过台词之间的针锋相对、演员走位的不安氛围,以及镜头角度的逼仄压抑,给整部剧集定了个调:所有人都在刻意逃避、故意隐瞒、假意关心。
几位主要角色的形象,由此立体丰满,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明面上勾勒出纲子的欲盖弥彰、卷子的掩耳盗铃、泷子的内心怯懦、咲子的凉薄张扬、鹰男的做贼心虚外,在这场戏里不曾露面的父亲和母亲,同样鲜明,前者的沉默寡言和后者的持家隐忍,都成为四个女儿调侃辩驳的论据。
也正是通过这段戏,是枝裕和亮出了《宛如阿修罗》的内核:性抗争的秘而不发。
不知是向田邦子原剧作的机敏设定,还是是枝裕和的巧妙改编,《宛如阿修罗》总会在一些不经意的桥段,将越过伦理边界的性元素安插其中。
比如卷子的长子带着一帮男同学,来到咲子工作的餐馆,面对这位年轻貌美的小姨,这帮男孩的目光中,有着明显打量的意味。而在随后的桥段,卷子的长子更是感叹——如果能和咲子小姨住在一起就好了。
与此相似的情节,既有咲子差点当着父亲的面,脱得一丝不挂;也有泷子本该和男友同房,却在当晚,抱着被褥睡在了老父亲身旁。
在处理这些桥段时,是枝裕和并没有给出前因后果,而是还原角色潜意识里的欲望,展现这个大家庭内部不自觉、无意识的“泛性”关系。
而在这种“泛性”关系中,女性充当的往往是牺牲品、守候者,男性则是不动声色的享乐者、占有者。
母亲先后诞下四个女儿,为维持家庭和睦操劳一生,可到头来仍逃不了丈夫另组家室的结局。而对这位年过六旬的女性来说,性需求同样被刻意掩盖了,四姐妹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即便得知父亲出轨,她们想到的更多是母亲的尊严、父亲的不妥、自己的不快。
直到四人收拾母亲的遗物时,她们才发现,原来母亲一直保留着出嫁时的春宫图。而这一举动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位女性在情欲上的连连挫败,被丈夫刻意忽视后的怨怼。更意味深长的是,二女儿卷子似乎将重蹈母亲的覆辙。
对此,是枝裕和没有安排过火的爽剧情节——让母亲怒而出走,令卷子决然独立,相反,母亲坚守的信条是:女人一旦说出来,就输了。
这背后隐藏的逻辑,并非隐忍才是王道,而是在昭和年代,日本女性的经济地位普遍无法独立的情况下,留住男性才能维持生活。
反观纲子和情夫的藕断丝连、卷子对丈夫的屡次容忍、咲子在抓包男友现形后,还忍辱负重地在拳击之路上打拼,又何尝不是彼时女性生存的真实写照。
但是枝裕和从来不会漠视这其中的愤怒情绪,正如在《步履不停》中,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之所以每年在儿子的忌日,邀请那位儿子曾拯救的溺水儿童,就是想让后者永远愧疚。
在《宛如阿修罗》中,我们看到了相似的情节。母亲对父亲外遇并非一无所知,相反,她早已知晓,当她从父亲口袋瞥见一台玩具小车后,她怒火中烧,将玩具狠狠地砸向门纸。
这种秘而不发的抗争,便是是枝裕和式的残酷表达。
在不少剧迷看来,《宛如阿修罗》的故事或许略显狗血,性别立场或许略微保守,但这并不代表剧集本身墨守成规。好的影视作品,哪怕是在陈旧的故事中,也会找到贴合时下的表达方式。而母亲砸向门纸的那一举动,就已经亮出了是枝裕和的态度和水准。
花无宴
责编 柴颖瑞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