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未剪?别做梦了

1024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7:28 4

摘要:这部诞生于1995年的日本动画,堪称是赛博朋克鼻祖,充满了对于人性与哲学的思考,甚至为之后的《黑客帝国》等等作品提供了灵感。

豆瓣9.1分的《攻壳机动队》4K修复版,刚刚在大陆公映。

这部诞生于1995年的日本动画,堪称是赛博朋克鼻祖,充满了对于人性与哲学的思考,甚至为之后的《黑客帝国》等等作品提供了灵感。

这类电影能够登陆大银幕,的确值得庆贺。但也有许多铁杆粉丝坚定地说:不看。

因为其中有“大尺度”的内容,一旦引进,势必意味着遮挡或者删减,这都会改变导演押井守的原本意图。

果不其然,电影公映之后,答案揭晓,删减约为40秒。

今年是《攻壳机动队》公映第30周年,也是我们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的第114周年。

而一部讲述未来人类世界畸形的动画,竟然还在因为某些“尺度”内容被迫面目全非。

01

科幻片的“信仰”

本片改编士郎正宗的同名漫画,原著从1989年开始连载,背景设定在2029年的未来世界,科技爆发,AI技术发达,人类高度义体化。

故事围绕全身被义体替换的女警草薙素子展开,她所在的公安9课专门负责镇压高科技特殊犯罪。

电影开篇,一名叫做”傀儡师“国际黑客,入侵外交官口译员的电子脑,妄图窃取国家机密。

素子带领小队成员解决危机,而傀儡师却突然现身公安9课,以“诞生于网络信息中的生命”一身份,寻求政府庇佑。

动画的结构并不复杂,也不到90分钟,但呈现出对于科技、哲学、自我等等话题的深度思考,现在来看也不过时。

《攻壳机动队》的美术设定充满大量与“赛博朋克”相关的文化符号,用现实细节为这一世界的构建赋予真实感。

故事发生在以香港为原型的未来城市,这里阴雨连绵,随处可见密集的高楼大厦和绚彩夺目的广告牌,带来强烈视觉冲击。

但在高科技的外表下,普通人所生活的空间却杂乱不堪。

头顶是将天空分割为无数碎片的缠绕电缆,街道上房屋破旧、垃圾成堆、人群拥挤。

飞机划过城市天空的压抑逼仄,决定了这一时代的主题:高科技,低生活。

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带来的似乎并不是幸福,而是更多的冲突与分裂,更严重的阶级分化,和更压抑的社会氛围。

本片通过风格化的视听将表面华丽,实则逐渐崩坏的科幻世界渲染到极致。

除了画面,它的配乐空灵又颇具神性。

主题曲由川井宪次创作,他被称为导演押井守的“御用作曲家”,香港电影《叶问》《九龙城寨之围城》等等的配乐,也是他来负责。

川井宪次将日本传统雅乐与电音相结合,鼓点声直击灵魂,高亢的人声吟唱既像呐喊也似控诉,在极不和谐的混搭中烘托出疏离,放大了动画所构建世界的迷幻,以及生存于其中的人类所体会的“不确定性”。

《攻壳机动队》对于科幻片的影响具有划时代意义,技术和内核层面都是。

《黑客帝国》中有大量致敬《攻壳机动队》的镜头,其中对于人类世界的真实与信息世界虚幻的讨论,即“红蓝药丸”之抉择,也算是沿袭本片。

《盗梦空间》中的设定,比如记忆宫殿,通过梦境植入虚拟体验等设计,也与本片密不可分。

HBO科幻神剧《西部世界》对于AI生命体的刻画,也能捕捉到本片的痕迹。

把《攻壳机动队》称为是当代科幻片的“信仰”,一点都不为过。

02

技术失控与人类迷失

虽然《攻壳机动队》的故事简单,却有大量晦涩的台词和反思。

其内核是通过对于虚拟与现实界限的讨论,反思赛博朋克世界的技术失控,还包括人类对于自我是否“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辨。

素子全身都被义体替换,由坚硬而强悍的机械构建,拥有战斗力,即便是受伤,也能够随意替换,几乎不死不灭。

她的大脑是电子的,颈椎上设有脑机接口,连接数据线就能控制联网。只有在大脑深处,还存在着某种被称为“灵魂”的东西,能够证明她仍是人类。

动画中随处可见素子对于这具躯体的态度,似乎并未因拥有“强大力量”,而感到喜悦,而是浓浓的厌倦。

素子看上去似乎没有痛觉,与机甲车战斗时哪怕筋断骨折也面不改色。她对于躯体也没什么羞耻感,执行任务中随便脱衣服来达成科技手段。

日常生活中,她也同时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不便。

只要她愿意,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就分解喝下去的酒精,但因为钢铁义体沉重,漂浮在水面上需要依靠“悬浮系统”。

用这样一副躯体生活,素子常常感到的是虚妄和存在感的丧失。

她怀疑自己是否还是人类?又或者只是一个人工智能?毕竟没有人看过自己的大脑,谁又能确定其中真的存在“灵魂”?

动画有个设定,黑客能够篡改人类的记忆。

一个司机被利用,被植入了妻子、女儿等幸福生活的假象,而他不过就是个落魄的独居中年男子,得知真相之后十分落寞。

记忆是真实的,感受又从记忆中而来。

那些拥有幸福家庭所带来的满足感,被揭露只不过是“虚拟体验”,让他失落。

但又因为感受是准确的,幸福是存在的,谁又能说这份虚拟体验不是真实的?

当躯体可以被替换,记忆能够被篡改,虚拟与真实的边界在不断削弱,如何区分是真是假?人的存在还是否为人?

又或者说,“存在”真的需要依靠人类,需要依靠“真实“,需要一具躯体吗?

《攻壳机动队》中的“傀儡师”,就是诞生于电子信息中的一种“生命体”。

它既不是人工智能,也并非人类,却拥有自我意识,能够游荡于庞大的信息网络中。

动画结尾素子放弃了身体与傀儡师融合,也回扣了本片主题。

这似乎暗示了人类与机械的终极命运:当AI技术壁垒不断被突破,很多人忧虑智能生命体对于人类文明的威胁。

而这种融合则意味着,机械为人类提供了便捷与强大的生命力,人类也可以为机械提供自我意识,这或许才是科技良好发展的最终形态。

动画中对于技术爆发的深刻担忧,与对于人类存在的哲学命题讨论,十分贴合当下我们所处现实世界的主题。

如今,一个高科技世界的画卷被逐渐展开了,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吗?

03

赛博朋克世界,还遥远吗?

从刚刚公映的《攻壳机动队》电影命运来说,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暂且没有体会太多,而我们的观众首先所要面对的,就是高科技所带来的束缚和控制。

有观众统计过大陆公映版《攻壳机动队》的删减时间约40秒,有画面被替换或遮挡。

最明显的,就是女性身体的直观呈现,比如素子维护义体后从浸泡的“营养液”中“出浴”,傀儡师的半裸女性义体等。

这些画面是为了呈现机械躯壳,而并非以审视的角度去意淫或者剥削女性。

但在银幕上,女性的“凸点”尽数被技术所涂抹,如同动画中的“光学迷彩”粒子消失术一般,无影无踪。

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精细,还能够看到原本的轮廓。

如果把调整之后的画面当成电影原本的表达,会觉得更加荒谬:

机械义体有为人类消除残疾的功能,但将这一部分抹除之后,却引起另一种含义:莫非动画世界中的女性义体,就是没有“凸点的”?是残缺的?那机械义体的强大与便捷,如何呈现?

除此之外,动画中还有少量战斗中肢体破碎等镜头被调整。

如果乐观点看,倒是保留了原版的基本内容。但深究其底层逻辑,仍然细思极恐:

赛博朋克,就是对于科学技术滥用所造成社会结构崩坏的反思。

而如今我们日益发达的电影工业技术,竟然被第一时间用在了阻止观众看到创作者原本意图上。

《水形物语》中的女性身体被“打码”成小黑裙,《周处除三害》中屠杀的镜头被替换...

可见高端的技术已经被少数掌握话语权的人所操控,并且被用来蒙蔽和遮挡。

一个“高科技、低生活”的赛博朋克世界,离我们还遥远吗?

从市场角度来说,如今环境不乐观,增加经典电影的公映数量,原本就是为了刺激活性和吸引观众。

而这种调整,却起到反效果,让人们对电影市场更加失望,对电影院更加抵触。

如果是含有大量色情、血腥或暴力等因素的电影,可以选择不去引进。

但《攻壳机动队》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尺度,也没有被日本分级。

它如同是“大家长”对于孩子们的过度担忧,就像有一种大尺度,叫“你家长觉得它大尺度”,这真的正确而有必要吗?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真的认为某些镜头会影响未成年人等群体,完全可以制定分级制度,而不是选择不作为。

就像动画中所说:无论集体还是个体,单一化的结果就是走向**。

而提出这种观点的神作,竟然也被迫倒在我们的银幕之上。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