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龙树谅的预言翻车了,作品销量却暴涨近二十倍!

1024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7-07 06:00 1

摘要:2025年7月5日凌晨4点18分,无数人紧盯着手机屏幕等待一场“海底爆炸引发日本沉没”的末日场景——这是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再版书中被出版社标注的“精准预言时间”。

日本出版社这波“反向带货”,把科学的脸都打肿了!

2025年7月5日凌晨4点18分,无数人紧盯着手机屏幕等待一场“海底爆炸引发日本沉没”的末日场景——这是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再版书中被出版社标注的“精准预言时间”。

最后,鹿儿岛仅发生5.4级普通地震时,这场闹剧终于被科学现实证伪。

荒谬的是,预言破产后,这本漫画销量反而暴涨近20倍,截至 2025 年 7 月 4 日,该漫画纸电版本合计销量达 106 万册。香港地区中文版因社交媒体恐慌情绪蔓延,6 月单周销量环比增长 150%,部分书店单日售罄需紧急补货。

出版社证实,《我所看见的未来》的二手平台价格被炒至原价 20 倍,而该书原价约 1 万日元,这意味着二手书价格一度达到 20 万日元左右,约合 1 万元人民币。

漫画家龙树谅恐怕从未想过,自己1999年记录的梦境会在26年后成为全球热搜。

她在2025年6月出版的自传《天使的遗言》中澄清:原书仅模糊提及“2025年7月可能发生灾难”,而引发轩然大波的“7月5日凌晨4:18”“日本1/3国土沉没”等细节,全是出版社飞鸟新社2021年再版时擅自添加的营销噱头。

更被人扒出,旧版封面“2011年3月大灾难”与东日本大地震的时间巧合,被出版社包装成“预言应验”的标签,却刻意隐瞒作者当年仅是赶稿时随手标注的事实。

龙树谅

这种“幸存者偏差”的话术,配合社交平台算法对恐慌内容的优先推送,使得“15个预言13个成真”的伪科学标签在TikTok等平台获得超1亿次播放。

出版社的营销团队深谙灾难经济学。首先锁定日本民众对311地震的集体创伤,通过添加具体灾难描述激活恐惧本能——防灾包销量随即激增300%;

其次针对神秘学爱好者,将漫画归类为“超自然现象”,登顶亚马逊相关类目榜首;

最后炒作“初版书因311地震溢价10倍”的历史,诱导投机者囤货。

这种跨圈层渗透形成完美闭环,香港等地赴日游客退订率超50%、旅游业损失预估达5600亿日元时,出版社却通过限量发售和“末日主题”周边衍生品,狂揽3.8亿日元直接利润。

日本气象厅早在5月21日就召开记者会,强调“精准预测地震纯属谣言”,但辟谣信息的热度不足谣言的零头。

究其原因,出版社利用了科学传播的“时间差陷阱”:在7月5日前,通过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完成恐慌蓄能;待预言日过后,即便东京大学教授罗伯特·盖勒公开驳斥“利用科学手段预测地震是不可能的。”二手市场早已完成割韭菜的最后一环。

作者龙树谅的澄清书《天使的遗言》虽然明确划清界限,却被出版社以“作者争议”为由二次炒作 ,印证了传播学中的“逆火效应”:越是澄清,越引发公众好奇。

这场闹剧的本质,是资本对公众脆弱心理的系统性剥削。当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反复强调“地震预测仍是世界难题”时,社交媒体却更乐意推送“末日直播”的猎奇内容。

算法不会区分科学与谣言,只会忠实放大能带来点击的情绪。

而出版社的“成功”,恰恰在于将灾害记忆转化为可量化的流量指标——恐慌值越高,转化率越漂亮。

书架上积压的《我所看见的未来》,是消费主义异化的最佳注脚。

当我们嘲笑“预言信徒”时,或许更该警惕:下一个被流量选中的“龙树谅”,可能正躲在某条热搜的标题里伺机而动。

毕竟在这个时代,比灾难更可怕的,永远是准备好收割恐慌的资本剧本。

---

来源:热议练习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