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注意力经济的丛林法则下,任何异于常态的“奇观”,无论其源于生理变异还是人为塑造,都可能被迅速捕获并转化为赤裸裸的商业价值。日本26岁青年城之内,凭借其长达11.5厘米、被戏称为“芒果核成精”的“世界最长下巴”在网络上异军突起,通过分享日常视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注意力经济的丛林法则下,任何异于常态的“奇观”,无论其源于生理变异还是人为塑造,都可能被迅速捕获并转化为赤裸裸的商业价值。日本26岁青年城之内,凭借其长达11.5厘米、被戏称为“芒果核成精”的“世界最长下巴”在网络上异军突起,通过分享日常视频月入六位数,这不仅仅是大众猎奇心理的狂欢,更是对当代社会心理、传播机制与数字经济伦理边界的一次无情拷问。
城之内的人生轨迹,从童年被嘲笑的“下巴怪”,到如今坐拥50万粉丝的网红,其转变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他自5岁起下巴便异常生长,正面长达5厘米,侧面更是惊人的11.5厘米,远超常人3厘米的平均水平。医学诊断未能给出明确病因,家族谱系亦无先例,这迫使他不得不接受现实。然而,正是这份“无法治愈的独特”,在互联网的放大镜下,从个人困扰蜕变为商业筹码。他曾被星探发掘客串影视,最终大胆开设视频账号,首个视频便斩获1000万播放量,直接收益高达30万日元(约合1.5万人民币),广告邀约纷至沓来。这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社会心理学中“稀缺性吸引”与传播学中“病毒式传播”的教科书式结合。
城之内的走红,首先是“稀缺效应”在信息洪流中的一次胜利。在内容同质化、审美疲劳的当下,极端且独特的形象如同沙漠中的绿洲,瞬间攫取公众眼球,制造出巨大的“信息缺口”。心理学研究早已揭示,人类对稀有、难以获取的事物会本能地赋予更高价值和关注度,正如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所阐述的“稀缺原理”。这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心理,使得“世界最长下巴”这类极致的个体特征,迅速被市场识别为稀缺资源,并借助互联网的毛细血管,引发几何级数的“病毒式传播”。城之内从最初的猎奇视角切入,继而通过分享积极面对自身、倡导“抛弃大众审美”的价值观,这种从外在奇观到内在共鸣的叙事转化,巧妙地延长了内容的生命周期,并显著提升了用户粘性。
其次,他的变现路径精准描绘了“注意力经济”的冷酷运作模式。在数字时代,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硬通货。城之内凭借其非凡外貌,高效捕获了海量用户注意力,这些注意力被平台算法迅速转化为可量化的流量,进而通过广告植入、直播打赏、品牌合作等多元途径实现经济价值。QuestMobile数据显示,流媒体平台通过推荐算法提升用户沉浸感,用户终身价值可提升25%。城之内的案例,无疑为那些拥有非传统特质的个体提供了新的经济价值实现路径。传统观念中的“缺陷”,在互联网语境下被重新编码为“特点”,这背后是平台算法对“奇观”的偏爱,以及商业逻辑对“稀缺性”的无止境追逐。
然而,这种“畸形外貌网红”现象的勃兴,也敲响了沉重的伦理警钟。当个人身体的非典型性被过度消费,甚至被明码标价地作为一种盈利模式时,其对社会审美标准和个体尊严的冲击是深远且不容忽视的。尽管城之内本人积极倡导接受自我,其故事也带有励志色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走红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基于大众对“异于常人”的猎奇心理。这种现象可能无形中鼓励更多人为了流量而刻意“畸形化”自己,甚至不惜通过极端手段博取眼球,正如“婴儿高跟鞋”等畸形审美产品引发的争议。更令人担忧的是,它可能对那些无法选择、天生拥有非典型外貌的群体造成二次伤害,加剧他们的焦虑与困境。社会在鼓励多元审美的同时,必须警惕将个体差异过度商品化、娱乐化的倾向,确保商业价值的实现不以牺牲公共伦理和个体福祉为代价。
城之内的故事,是互联网时代个体价值重塑机遇的缩影,也是社会对“奇观”消费复杂心理的映射。当流量成为新的生产力,我们必须深思:如何平衡商业变现与社会责任,让“独特”真正成为一种赋能的力量,而非被异化的工具。监管机构和平台方应制定更严格的伦理规范,限制对身体奇观的无底线消费。社会公众则应超越表象的猎奇,关注个体背后的坚韧与多元,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健康的审美环境。毕竟,真正的美,在于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而非对畸形的狂热追捧。当奇观成为商品,警惕审美底线沦为流量的祭品,这绝非危言耸听。
来源:慎独楞严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