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黑太阳731》直到日本文化被消灭,才懂,集体失忆是故意

1024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4 16:50 2

摘要:它不只讲731部队做了什么,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那些人,怎么能把杀人当成日常工作来干?而且干得那么“专业”,那么“有条不紊”。片子里一遍遍出现新兵入伍的场面:教官抽出武士刀,“唰”地一声划开新兵的和服,那声音清脆得吓人。这哪是入伍仪式?这是在“开刃”,是把人

《黑太阳731》这片子,不光是拍历史,更像是拿把刀,一层层剖开了日本文化里那个无法愈合的毒疮。

它不只讲731部队做了什么,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那些人,怎么能把杀人当成日常工作来干?而且干得那么“专业”,那么“有条不紊”。片子里一遍遍出现新兵入伍的场面:教官抽出武士刀,“唰”地一声划开新兵的和服,那声音清脆得吓人。这哪是入伍仪式?这是在“开刃”,是把人从平民变成杀人工具的第一步。更瘆人的是,这个撕布的声音,和后来实验室里解剖刀划开皮肤的声音,几乎一模一样。导演故意让这两个声音对上,仿佛在说:从撕衣服到割人肉,中间只差一套制服和一句“为了天皇”。

这种把暴力变成仪式的逻辑,早就刻进骨子里了。你看他们搞的“百人斩”比赛,不是秘密行动,而是公开记录、评比、表彰。杀人像打卡上班,谁杀得多,谁就是“优秀员工”。731部队的实验日志也一样,编号、记录、归档,像在做科学报告。冻死几个人,打多少毫升细菌,观察多久死亡——全是数据。人不是人,是“实验体”,编号比名字重要。这种把杀戮当技能考核的体系,不是临时起意,是整个教育和社会机制长期灌输的结果。孩子从小就被教“服从高于一切”,个人没了,只剩下“集体意志”。你不是为了自己活,是为了“大和魂”活,为了天皇死。在这种环境下,杀人不叫犯罪,叫“尽忠”。

更可怕的是,这种东西到现在还没断根。你去日本靖国神社的“游就馆”看看,战犯的军装、日记、遗书,全被擦得锃亮,镀上金边展出,像英雄遗物。而731部队留下的那些人体标本、实验记录,在中国博物馆里是作为罪证陈列的,可在日本,很多人选择装看不见。他们不谈731,不认罪,反而把那段历史包装成“为国牺牲的悲壮故事”。这种态度,和片子里那些面无表情记录实验数据的军官,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在用“崇高”来掩盖血腥。

《731》重拍的时候,剧组在哈尔滨搭景,当地一些老人听说要拍实验场面,直接拒绝去看。他们说:“那些日本人的眼神,跟当年的鬼子一模一样。”这句话太重了。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记住的不是脸,是眼神——那种冷漠、麻木、把人不当人的目光。这种记忆,不是靠书本传下来的,是刻在家族口述里的,是祖辈讲给孙辈的噩梦。它说明,创伤不是过去的,是活着的,还在痛。

新版《731》聪明地用了孩子的视角。林子烨演的那个孤儿,满实验区找他哥,一路看到日军拿糖果骗小孩去做毒气实验。孩子天真地伸手去接,下一秒就被关进毒气室。这一幕已经够揪心了,可导演更狠——镜头一转,切到现代日本的便利店,收银员低头扫条形码,手指机械地动着,一下一下,跟当年日军拿钢笔在实验本上写“死亡时间”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这个蒙太奇太绝了。它在问:今天的日本人,是不是也活在一种“系统”里?他们不再拿刀,但那种麻木、那种对规则的盲从、那种对“数字”的执着,是不是换了个形式,继续存在?

你看超市里那些收银员,面无表情,扫码、收款、找零,一天几千次。他们不问这商品哪来的,也不管背后有没有血。就像当年的实验员,不问这“实验体”是谁,只管记录数据。暴力没变,只是换了包装。以前是刺刀和手术刀,现在是条形码和KPI。以前杀人叫“为国尽忠”,现在加班叫“敬业奉献”。那种把人工具化的逻辑,从来没消失,只是从战场转移到了写字楼、便利店、工厂流水线。

这背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失忆”。不是真忘了,是选择性地忘。他们记得樱花、茶道、动漫,却对战争罪行轻描淡写。他们可以把731拍成“科研故事”,把战犯当“民族英雄”供着。这种文化上的“癌变”,不是某个政府的错,而是整个社会对历史的回避和美化。它让一代又一代人,活在一种被过滤的现实中——只看美好的,不看血腥的;只谈“进步”,不谈代价。

所以说,731不是过去式。它是一面镜子,照出当一个民族把暴力仪式化、把杀人合理化、把个体碾碎成集体零件时,会变成什么样。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危险,不是某个疯子拿刀杀人,而是整个系统告诉你——杀人,是正常的。正所谓:“刀可以锈,但心若麻木,再平凡的日子也能长出恶来。”

来源:懂宇辉追剧有意思一点号

相关推荐